黄和又说道:“陛下,奴婢在临离开时,少保曾说过一些话……他说,当道德败坏了,就必须让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则,一旦所有人都遵守法则,道德也就自然好了。但大家都以为道德好了,却往往都会道貌岸然,假仁假义,道德反而坏了。最明显的就是庆历五大君子,范文正与庞公早逝,操守也算不错。然而后面三大君子,虽然早年皆有作为,然而到了晚年,一个个官居高位,位极人臣,反而全堕落了。没有一个界线分明的法则,只讲道德,实际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德。”
“另外还有一句话,然而熙宁变法中一些法令,确实是扰民敛财之举,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律法。这个资本就是商业,也就是能有二分利,商贾就感到开心了。”
意思就是青苗法的二分利四分利,确实让大家很不服气。
所以他才在庆州执行一分利的年息。
似乎这个立场很公正,不过呢……高滔滔还坐在帘后呢。
何谓让所有人都遵守法则?
王巨意思是如今宋朝官场与上层的权贵,大多数人都道德败坏,因此必须强行让他们都要遵守国家的律法制度,包括税赋,更包括商税。
两个“圣人”,自己儿想吧。
想不好,我就在这边逍遥自在,想好了。才派人请我回来。
两人退下。
高滔滔说:“此子虽有才气,仍十分霸道。”
赵顼微微叹口气。
确实,他也有点不舒服啊。
于是这事儿就拖了下来。
彼岸几个知州奏章也陆续到了。大体上差不多,不过还有些区别。
呆在丰市的乐知州是最开心了。开始有了较繁荣的城市,气候适应,就是季节是相反的,宋朝在过春天,那边则在过秋天,那边在过秋天,宋朝则在过春天。
然而很早王巨就说过了,大家也没有感到诧异。
还有一个知州安排在西澳。那边的情况也还好一点,就是人口比较少,时与土著战斗,吓得他连城门都不敢出。
然后就是各个岛屿上了,其他情况还好一点,就是热啊。
另外禀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彼岸各个热带地区,也开始种甘蔗了,这是无奈,不能全种稻谷吧。所以有意识地引导百姓种植各个香料,果树与甘蔗,然后用香料、蜜饯与蔗糖。
如果让王巨回来担任中书令,也不是不行,虽然凌驾于自己之上,但相信王巨对自己一直很尊敬的。
关健是西边有一群人哪。
赵顼会意。
于是做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以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知交州章惇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张璪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范纯仁为尚书右丞。
到了今年,交趾已经渐渐平定了。
一部分交趾人回来后,老实的让章惇安置下去,不老实的也镇压下去,还有一些交趾人沦流到了真腊等地界,过了这么多年后,在那边安定下来,也不想回来了。
章惇又于长山地区设置了一些堡砦。
可能未来交趾还会有些不太平,但不会出大问题了。
于是赵顼将章惇召了回来。
王巨不是说自己孤立无援吗,现在朕主动给你找一个帮手。
然后又将范纯仁传到宫中,对他说,昔日王子安曾评价我朝数位大臣,章楶于军事,薛向于理财,张载于育化,还有卿之操守,当为我朝第一人也。
也就是以后朕将王巨召回来后,你就不要再找王巨麻烦了。
随后连连贬罢了十几名大臣,都是当时凶狠弹劾王巨的士大夫。
但关健还有一个人。
赵顼刻意派黄和为中使,并且秘密吩咐一番,然后让他去洛阳传旨,让文彦博知杭州。
文彦博说道,老臣致仕。
黄和立即说,如果文公致仕,请去杭州后才致仕,否则为难奴婢。
为何呢,如果现在文彦博致仕,他就象富弼一样,身上还有一大堆职官呢,那么就可以继续呆在洛阳,在后面煽风点火。然而随着调任杭州,这些职官大多数都拿掉了。
其实黄和最想说的一句就是,你请求致仕可以,但也将自己身上的职官阶国爵位一起辞掉吧。
文彦博说,老臣老了。
黄和讥笑道,文公虽人老,但心不老啊,就是朝堂上的士大夫也没有你上书多吧。
老臣上书乃是为了国事。
好一个为了国事,逼走王子安,牺牲六十万人,这就是国事!
你这个奴婢!
文公莫要动怒,奴婢虽是奴婢,也是为了文公好啊,文公虽然年高,可子孙年不高。
你敢威胁我!
文公机谋之深,无人能及之,难道看不清大势所向吗?(未完待续。)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