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想了想说:“陛下,也不一定是文公所为。”
“说说看。”
“可能非是文公所为,故此他就以为是我使了什么苦肉计,于是案发后,他立即派人暗中对我监视,随后韩韫与我在郑州相会,文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韩韫身上。就象现在的扬州地区,乃是我朝最好的地区之一。但在上古时候,因为多湖沼,气候湿热,成了大禹九州里的最下州。”
“朕听闻一年有许多百姓因为疟疾而死。”
“是有之,但陛下,中原各州一年因病而故的百姓难道还少吗?特别是陕西路与河东路,因为西夏不停地入侵,百姓必须承担着大量兵役力役,又有多少百姓因此而英年早逝?陛下,还记得郑侠?”
“记得。”
“他说因为变法导致了大量流民,然而那场大灾,就是没有变法,难道没有流民,相反的,如果不是变法,朝廷拿不出钱粮赈灾,那样的特大灾害,说不定整个北方与东南地区就会盗贼四起了。是有一些灾民因为胥吏过份敛财导致的,可那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以这一小部分代替整个国家。当真一叶就能知秋了?陛下,想要看黄叶,臣在春天里能找到黄叶,在夏天里也能找到黄叶……”
“正是,正是,”这句说到赵顼心坎里,听后大乐。
其实这一问也有背景的,有许多大臣将南方妖魔化,说害苦了那些移民。
但王巨就是不说,问题也不大,若是原来,迁徙过去了也就迁移过去了,几乎与中原完全封闭起来,但邮驿改革后,普通百姓也能出几个小钱,将书信送到故乡的亲人手中。当然,有一些百姓遭遇到了不幸,但大多数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要知道冒然前去南方的百姓,有几个百姓是能过得下去的,都是走投无路的百姓。但在南方,有那么多充足的耕地,也意味着有了一条出路,难道还不满意吗?
甚至这一年的秋天,又有少数百姓自发地往南方迁徙。
赵顼又与王巨说了一会,起身回宫。
不久朝堂就传出新的说法,行刺王巨的人乃是西夏人。
消息传到西夏,梁氏兄妹差一点气得喷血。
但这案子也就结束了,王巨前往中书当职时,朝廷也下诏让李定与杨遂带着官兵返回京城。
…………
“中书啊。”王巨站在中书省门口,喃喃一声。
如果不是这个参知政事,那来那么多事?
王珪说道:“子安,你能来到中书,中书无疑是如虎添翼哪。”
“还要谢过王公。”
“这是某的职责(指宰相必须朝廷推荐任用真正的人才)。”
“不过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熟悉,还要王公提携。”
两人客套一番,踏入中书。
老王先带着王巨到处转,中书有很多机构的,什么机构负责什么,还有这些机构的主要官员,都要向王巨介绍的。
到了户房时,老王继续介绍着,然而王巨却看着一个人愣住神……一个对宋朝影响巨大的人。
宋朝各个书法家有三个人被严重丑化低估,其中也包括这个人。(未完待续。)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