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接亲和婚宴

老支书等待二柱他们高兴完之后,便说道:“你们十三家准备摆酒吗?”

二柱他们的父母,肯定是想摆酒,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摆酒的话,食材是要解决的问题,要是没有肉的话,还摆什么酒?

难道就炒几盘青菜吗?他们才丢不起这个人。

这时候二柱的父亲说道:“老支书,我们想摆,不过没有渠道弄来肉?”

他的想法就是,想让老支书去跟周益民开口,弄来一点肉,顶多就是出点钱而已。

老支书思考了一下:“要不然这样,你们十三家一起摆酒,食材的钱,就由你们十三家平分?”

一起摆的话,就能省时省力,而且还不用去麻烦周益民那么多次。

在场的人听见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十三家一起,平分下来,一家的花销能少不少。

“好,那就按照,老支书你说得来做。”

老支书点了点头,便离开这里,准备去找周益民。

来到周益民的家里。

周益民看见老支书后,连忙招呼老支书坐下来,然后倒了一杯茶给老支书。

“老支书,过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

老支书直接开门见山说:“益民,二柱他们想一起摆酒,其它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肉方面,实在是没有办法。”

“不知道,益民,你有没有办法?”

要是周益民都没有办法的话,只能是动用村里养鸡场里的鸡,而且全部都是鸡,看上去也不太好。

周益民陷入了沉思:“老支书,肉方面,大概要多少?”

老支书急忙将菜单拿出来:“这个是村里大饭堂列出的菜单,肉类最少要一百斤左右!”

而且还是不算上村里,还有一些鱼干或者是别的东西。

不过这次摆酒,相当于邀请全村的人过来吃饭,所以消耗方面肯定是有点大。

要是肉少的话,主家会没有面子,全村这么多人吃饭,要是肉少的话,上桌后,只能看到肉丝或者是肉沫。

周益民跟自己预期,还是有一点差距,不过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当中:“好,老支书,我等一下就去将肉给拉回来。”

老支书十分开心,周益民又帮忙解决一个难题,剩下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便准备离开。

不过这时,周益民出声:“老支书,我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本来都要离开的老支书,听到周益民的话后,又乖乖坐了下来:“益民,有什么事情?”

难道是周益民又有什么主意吗?要知道,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好,有不少功劳都是周益民的主意。不过最主要还是周家庄的人听劝,不然再好的提议,都没有用。

毕竟执行的是周家庄的村民们,他们不执行下去,也是白瞎。

周益民将谢玉梅的事情跟老支书直接说了一遍。

老支书这时候提出问题:“益民,村里不是有老师了吗?没有必要再请一位老师?”

虽然村里整体都在往好的方向前进着,不过没有必要的浪费,也是要避免。

周益民这时候开口解释:“老支书,是这样,要是加上谢玉梅同志的话,我们村里的学堂,就能让村里的孩子在村里上完小学,初中再去其它地方上学。”

老支书没有想到,请谢玉梅还能有这样的好处,这样的话,倒能接受。

“好,那按照益民,你说得来做吧!”

很快就到了,准备去接新娘回村,清晨的周家庄被喜庆的气氛笼罩,大饭堂前的空地上,村里的妇女们忙得热火朝天。

蒸笼里腾起的白雾与灶台上升起的炊烟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红烧肉的浓香、馒头的麦香和炖鸡汤的醇厚香气。

周益民和周志明两人开着拖拉机和摩托车,载着二柱、大柱等十三个满脸期待的小伙子,朝着街道办出发。

拖拉机“突突突”地行驶在乡间土路上,扬起阵阵尘土,却丝毫没有影响小伙子们的好心情。

二柱坐在拖拉机上,时不时摸一下口袋里提前准备好的手帕,那是他特意为秀兰买的,虽然不贵,但满是他的心意。

大柱则不停地整理着自己的衣服,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见到心仪姑娘该说些什么。

街道办门前的老槐树下,蝉鸣声此起彼伏,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李主任站在台阶上,不时抬手看一眼腕上的老式手表,表盘上的指针已经快要走到十点。

她又望向街道的尽头,眼神中满是期待,嘴里小声念叨着:“也该到了,可别出什么岔子。”

身旁的秀兰等十三位姑娘,早已精心打扮过,虽衣着朴素,但都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

她们围站在一起,有的紧张地绞着衣角,有的则小声地相互交谈。

秀兰她望着远处,心里既期待又忐忑,不知道二柱见到她会是什么样子,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

“秀兰姐,你说周家庄的小伙子们,真的都像李主任说的那样踏实能干吗?”身旁的阿巧轻声问道,眼神中透着一丝不安。

秀兰回过神,微笑着安慰道:“肯定的,不然李主任也不会这么费心撮合咱们。”

另一边,大柱心仪的姑娘阿莲,正对着街道办的玻璃门整理头发。

想到马上就能见到那个在相亲会上让她心动的小伙子,她的脸颊不自觉地泛起红晕。

“阿莲,别紧张,放松点。”李主任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周家庄的小伙子们都实诚,你们肯定能处得好。”

姑娘们的行李都简单得很,不过是几件换洗的衣服,用破旧的包袱皮一裹,放在脚边。

她们时不时地看向街道的尽头,盼望着周益民他们快点出现。

等待的时间仿佛格外漫长,每过一分钟,大家的期待就更强烈一分。

突然,远处传来拖拉机“突突突”的声响,姑娘们一下子都站直了身子,伸长脖子张望。当看到熟悉的身影渐渐清晰,她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李主任也松了口气,快步迎上前去,嘴里说道:“可算来了,姑娘们都等急了!”

秀兰望着越来越近的二柱,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既紧张又兴奋。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街道办。

远远地,就看见李主任带着秀兰等十三位姑娘站在门口等候。

姑娘们今天都精心打扮过,虽然衣着朴素,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李主任看到周益民他们到来,连忙迎上前,笑着说:“可算来了,大家都等急了!”

在街道办的办公室里,特事特办,工作人员们迅速地为十三对新人办理结婚证。

填表、盖章、贴照片,一系列流程在欢快的氛围中快速完成。

当二柱颤抖着双手接过自己和秀兰的结婚证时,他看着结婚证上两人的照片,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脸上的傻笑怎么也停不下来。

秀兰则害羞地低下头,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但眼神中满是喜悦。

大柱紧紧握着结婚证,转身看向身旁的姑娘,两人相视而笑,眼中只有彼此。

周益民看着这幸福的一幕,走到李主任身边,热情地说:“李姨,你可是大媒人,有没有兴趣去参加我们村里准备的婚宴?”

李主任无奈地笑了笑,摇了摇头说:“益民,我就不去了。街道办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我处理,而且筹备四九城最大的相亲会,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呢。”

周益民理解地点点头,他知道李主任工作繁忙,便没有勉强。

随后,周志明驾驶着拖拉机,载着十三对新人向周家庄驶去。

拖拉机上,新人们有说有笑,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周益民的摩托车则载着谢玉梅和她的弟弟小宝。

谢玉梅抱着小宝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满是感慨。

她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这次相亲大会后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小宝则兴奋地左顾右盼,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回到周家庄,周志明直接将拖拉机开到了大饭堂前。

大饭堂里热闹非凡,村里的妇女们还在忙碌地准备着饭菜,见到新人们回来,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围上来道喜。

二柱他们带着新娘,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进大饭堂。

周益民则带着谢玉梅来到提前准备好的房子。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青砖灰瓦,虽然不算奢华,但干净整洁。

推开门,屋内摆放着崭新的桌椅、床铺,还有一套简单的生活用品。

周益民带着谢玉梅在屋里参观,一边走一边介绍:“谢玉梅同志,这里的生活用品我都提前帮你准备好了。你看看,对于这个环境还满意吗?”

谢玉梅环顾四周,眼中满是惊喜。

想起在收容所里狭小拥挤、脏乱不堪的居住环境,再看看眼前这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屋,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她激动地说:“周同志,非常满意,真的太感谢你了!”

周益民见谢玉梅满意,便准备离开,临走前叮嘱道:“谢玉梅同志,等一下记得参加婚宴!”

谢玉梅连忙点头,表示知道。

周益民离开后,谢玉梅开始收拾屋子。

虽然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但因为闲置了一段时间,屋里还是落了不少灰尘。

她打了一桶水,拿起抹布,仔细地擦拭着每一个角落。

小宝也很懂事,在一旁帮忙递东西。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苦劳动,屋子焕然一新。

此时,谢玉梅才感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

这段时间,她在收容所里本就没吃饱,再加上高强度的打扫卫生,肚子里仅有的一点食物早就消耗殆尽。

小宝听见姐姐肚子的叫声,从口袋里拿出周益民给的糖果。

他之前并没有一次性吃完,而是留了几颗。

小宝将糖果递给谢玉梅,谢玉梅实在饿得不行,接过糖果就吃了下去。

没过多久,婚宴准备开始。周益民担心谢玉梅不知道地方,特意过来接她。

当他们来到婚宴现场时,大饭堂里已经坐满了人。

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红烧肉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白花花的馒头松软可口;热气腾腾的鸡汤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大饭堂内,煤油灯将屋顶悬挂的红绸映照得愈发鲜艳,蒸腾的热气裹着饭菜香气在人群间翻涌。

老支书坐在主桌首位,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木椅扶手,浑浊的眼睛里泛着晶莹的泪花。

他挺直佝偻的脊背,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场景,仿佛要把这幸福的画面永远刻进心里。

当老支书站起身宣布婚宴开始时,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今天,是我们周家庄大喜的日子!咱们村一下子迎来了十三对新人,这是天大的喜事!大家敞开肚皮吃,喝个痛快,也祝愿新人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话音落下,他带头鼓起掌来,掌声虽然有些迟缓,却充满力量,带动全场响起热烈的回应。

酒过三巡,老支书端着酒杯,挨个走到新人桌前。

他来到二柱和秀兰身边,颤巍巍地握住二柱的手,声音哽咽:“孩子,好好过日子,别让媳妇受委屈。”

说完,又慈祥地看向秀兰,“闺女,以后有啥难处,尽管跟叔说,咱周家庄就是你的家。”

秀兰眼眶泛红,连忙点头致谢。老支书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轻轻拍了拍他们的手,才缓缓走向下一桌。

看到年轻人们围在一起嬉笑打闹,老支书独自坐在角落的竹椅上,从兜里掏出那杆陪伴他多年的旱烟袋。

他慢条斯理地装填烟叶,划亮火柴的瞬间,火光映照着他沧桑的脸庞。

烟雾袅袅升起,他望着热闹的人群,思绪飘回了往昔。

曾经,村里的小伙子们为娶媳妇犯愁,姑娘们也因生活困苦远嫁他乡。

如今,在周益民的努力下,村里终于迎来了这场盛大的喜事,他怎能不感慨万千。

婚宴进行到**,老支书再次站起身,举起酒杯:“来,大家一起敬新人!愿他们和和美美,为咱们周家庄开枝散叶!”

众人纷纷响应,酒杯碰撞声、祝福声此起彼伏。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