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三叔

不过他也无法确定朱瞻基是否在撒谎。

再加上他对朱瞻基向来没什么好感,这位侄子会平白给他如此优渥的机会?

这让朱高燧不得不猜测他的真实意图。

似乎察觉到了朱高燧心中的疑惑,朱瞻基并未多言,仅是淡然一笑便说道:“三叔若决定随马保一同远航,那就要将所获之财明细登记,待归来之后,再由您亲自向诸藩王禀报。”

“你是打算让所有藩王都参与此事?”

听完这话,朱高燧略显错愕,片刻后才领悟到朱瞻基话中的深意,却仍满心疑惑地注视着对方,不明白此举对那位堂侄究竟有何益处。

毕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即便那些藩王真的出海获利,这与这位少年亲王恐怕也并无太大关联。

这些藩王个个桀骜难驯,他实在难以相信朱瞻基有能力迫使他们交出所得。

对于朱高燧的问题,朱瞻基无意过多解释,只简短回应:“三叔不必多虑,只需回答我的问题,下一年是否同行?”

听罢此言,朱高燧陷入沉思,他对堂侄的话语始终抱有疑虑。

望着朱瞻基坦然的神色,他又忍不住追问:“大侄儿,不妨直说,此行真能如你所言般富足?”

得到肯定答复后,见朱高燧依旧犹豫不定,朱瞻基轻哼一声,又补上一句:“朱家子弟从不相欺。”

----

“朱家子弟从不相欺?”

这句话让朱高燧心头微动,虽有所触动,但他并未立刻应允,而是稍作思索后,用温和的语气回复:“大侄儿,容我权衡几日如何?”

“自然无妨。”

朱瞻基点头表示理解,他已经察觉到这位三叔已有几分动心,所谓的“权衡”

不过是想确认他所说的真实性罢了。

朱瞻基对此并不介意,他本就是想借助朱高燧的力量,转移藩王们的注意力,为自己的后续布局铺路。

言毕,朱瞻基站起身来,笑道:“那我先行告退,三叔至应天后自有安排,尽可安心,如今的应天府,只要有力气,绝不会忍饥挨寒。”

嘿……

朱高燧冷眼瞥去,唇角微扬,似笑非笑。

此刻,见到朱瞻基与朱高燧交谈完毕,张懋领着那两个锦衣卫走近几步。

几人刚返回,早已备好的马车也赶到石亭外。

朱瞻基走到车边跃上车厢,随后从窗口探出头来,对着亭中的朱高燧喊道:

“三叔,我这就启程了,到了应天后,等您安顿下来,咱们一起喝一杯!”

说完,车帘落下,张懋轻轻拉动缰绳,马车徐徐起步。

朱高燧:“………”

目送马车渐行渐远,朱高燧眯起小眼,站在原地,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低声喃喃自语道:

“所谓的汉王党,*,还有这大侄儿,果然都不是什么善类!”

他话语虽轻,但刚说完,两名锦衣卫便打了个寒颤,面上带着几分敬畏说道:

“*老爷,该动身了!”

……

……

“这位三叔,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车内,朱瞻基回味着朱高燧的言行举止,心中不禁有所触动。

自家这位三叔胆量虽小,志向却不低。

仅凭几句对话,朱瞻基便能察觉一二。

这三叔定是与二叔之间发生了某些他未知的纠葛。

不然以他们平日里亲密无间的交情,朱瞻基提及海外利益时,三叔不该漏过二叔回应的机会。

可如今不但闭口不提,连他煽风*的话语也未反驳。

细细思量便知,这三叔对二叔已有不满。

不过此事于朱瞻基而言倒是个契机。

在他看来,若能成功挑拨二人关系,自然再好不过。

毕竟汉王联合*和单纯的汉王对抗**,完全是两种局面。

正当他思索之际,马车骤然停下。

朱瞻基正觉诧异,这时车帘被拉开一条细缝,张懋的声音随之传来:

“太孙殿下,前方有书生在*!”

“书生*?”

朱瞻基听罢略显惊讶,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他见过也听过多次。

他对这类事兴趣缺缺,正打算让张懋绕道避开,张懋的回应却再次响起,语气中竟透着几分幸灾乐祸之意:

“太孙殿下,是一群书生在围攻一个!”

张懋话音刚落,一个怒喝的声音随之响起:“于廷益,我知你初至浙江,对局势尚不明朗,也未细读报章,对北伐多有误解。

平日里我很欣赏你的才学,今日也不会为难于你。

只要你向我们低头认错,今日之事便可就此作罢,你看如何?”

伴随着这一声呵斥,朱瞻基正要吩咐张懋改道离开时,忽觉喉间话语被堵,停顿片刻。

随即心底涌起几分好奇。

自首份报纸刊出后,民间舆论急转直下,不少士子开始认可北伐之举。

甚至部分激昂者早已奔赴北方,据锦衣卫汇报,近几日已有数百名士子北上,朱瞻基亦有所闻。

然而世事总是两面。

有人支持北伐,便有人反对其事。

特别是随着支持之声渐盛,反对之音也逐渐增多。

朱瞻基对此略有耳闻,但并未过分在意。

岂料此次出行,竟遇上了这般情况。

且听这情形,似是反对者吃了亏。

心中不禁起了兴趣,于是不再令张懋绕行,反让马车靠边停下,坐于车内观戏。

此处距应天府不远,商贾行人、难民络绎不绝。

围观者并非朱瞻基一人,他让马车驻足,未引人注目,最多只是有人好奇瞥一眼,见也是来看热闹的,便不再留意。

倒是更多人对这些书生指指点点:

“这书生言之有理,我也看了报章,陛下北伐,意在安定天下。

暴元覆灭不过数十年,如今瓦剌、鞑靼又蠢蠢欲动,我认为陛下此举甚是英明。”

“可战乱不断,最后遭殃的不是百姓吗?今年多地受灾,若战事无休,何谈太平?”

“你懂什么?不打的话,难道要让瓦剌和鞑靼来攻打我们不成?你不瞧,衍圣公都弃文从武了,圣人家族尚且如此,北伐怎能有错?”

“这书生真是不知好歹,读了圣贤书,却不学圣贤之家行事,我看他的学问全白费了!”

朱瞻基掀起马车帘布,听见路人议论,嘴角微扬。

报纸的影响依然清晰可见,尽管如今仅刊印了几期,但其力量却日益增强。

无论是士人、富商,还是普通百姓,甚至达官显贵,在提及北伐时,首先联想到的是元朝统治时期的黑暗岁月。

随后便是对衍圣公孔缙的热议。

谷絻

由于北伐事件,朱瞻基在报纸上添加了一些导向性言论,如今民间舆论大多持正面态度。

这时,听见众人多在支持北伐,之前出言呵斥的书生更加得意,看着被同伴击倒在地的于廷益,轻蔑地扬了扬下巴说道:

“于谦,你可听见?凡是看过报纸的人都明白,皇上若不攻打瓦剌和鞑靼,他们便会攻打我们。

现今瓦剌与鞑靼不及大明强盛,此时不战,难道要等到他们日后更加强大再来攻击我们吗?”

“于谦?”

听到这个名字突然被喊出,正观看热闹的朱瞻基呼吸猛地一顿。

随即下意识地看向躺在地上的那个人。

脸上有几处淤青,显然是刚被打的,但隐约能看出年纪不大,大约只有十四五岁的模样。

在这个时代,这已算成年,嘴边还留着一些青色的胡茬。

面对众人的责骂,于谦毫不慌乱,一只手撑着地面站起来,环顾四周,带着几分讥讽,毫不示弱地说:

“我从浙江一路北上,所见所闻尽是荒凉景象,旱灾连连,蝗虫肆虐,家中缺粮,卖儿鬻女者众多,房屋破败不堪,大雪压垮屋梁致人死亡,百姓深受天灾之苦,生活艰难无比。”

“你们一直鼓吹北伐,可知北伐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国家尚未富裕,天灾未止,农田荒废,哪来的军费粮草?即便时机成熟,一旦粮草短缺,北伐必会前功尽弃。

如此北伐即便获胜,也无法动摇瓦剌的根本,不过是白白耗费大明的力量,让百姓愈加困苦,瓦剌依旧强大,天时未到,**不断,那时大明将如何应对?”

“满口胡言!”

于谦话音刚落,一群书生哑口无言,一阵愤怒的声音响起,随即有人立刻上前对准于谦一阵拳打脚踢。

朱瞻基坐在马车里连连摇头。

他原本还期待这些支持北伐的书生能说出更多道理。

于谦寥寥数语,便令那些士子们哑口无言,朱瞻基心中略有失落。

见于谦再度被欺凌,他立刻对张懋吩咐:“调派人手,将这些读书人全都赶走!”

“遵命!”

张懋本对眼前这一幕兴致勃勃,毕竟他是武勋出身,对战争极为推崇。

于谦的反战言论无疑否定了他们的立功之道。

同时,他也清楚太孙虽外表温润如玉,实则内心不乏暴戾之气。

因此,朱瞻基忽然提出驱散人群时,他颇感疑惑——按理说,看到于谦*,太孙殿下应是喜闻乐见才对,而非出手相助。

尽管不解,张懋仍迅速领命。

正欲安排人手时,却听朱瞻基又补充了一句:“不过那个于谦别赶走,留下。”

张懋先是一怔,随后似有所悟地点头说道:“太孙殿下尽管放心,属下必定将于谦留下,供殿下亲自处置!”

朱瞻基闻言愣住,不明白所谓“亲自收拾”

究竟是何意。

他明明把于谦当宝一样珍视,为何还要整治?刚要开口询问,张懋已转身对隐匿在暗处的锦衣卫下达指令。

刹那间,原本围观的人群中有人突现真容,原来那些看似闲适的旁观者竟全是锦衣卫。

他们从怀中抽出鸳鸯刀,高声呵斥:“散开!锦衣卫办事,闲杂人等速离!周围所有人不得逗留!”

突如其来的锦衣卫顿时引发一片乱。

锦衣卫素来行事嚣张,人们见到他们现身,无不惊慌失措,不明所以的众人急忙四散而逃,连那些士子也默默离开。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