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再遇郑宝堂

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去琉璃厂,那里是京城最有名的古玩集散地。

出租车停在琉璃厂,记忆中的牌坊让杨帆一阵恍惚。

十五年过去,这里的建筑没怎么变,但人流比记忆中更加拥挤。

眼瞳微微发热,视线所及之处,绝大部分的古董都是黯淡无光,只有少部分是有淡淡的青光的。

“小哥,看看这个?正宗的宋代官窑!“一个满脸褶子的摊主拦住杨帆,捧出一个青瓷碗。

杨帆扫了一眼——毫无光芒,纯属赝品。

他摇摇头正要走开,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隔壁摊位传来。

“老爷子,您这眼光真毒!这确实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虽然有点残缺,但绝对是真品。这样吧,我看您也是真心喜欢,3万8,就当交个朋友!“

杨帆猛地转头,果然是郑宝堂!那个在动车上想骗大妈汝窑碗的老油条!

他正对着一位白发唐装老者口若悬河,手里捧着一个青花瓷盘。

眼瞳聚焦在那瓷盘上,只有一层极淡的灰光,最多是民国仿品。

而老者手中握着的拐杖头却泛着明亮的青光,应该是清中期的象牙雕件,价值不菲。

而且他衣着唐装,虽然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行走坐卧颇有风骨。

杨帆本打算离开,但是郑宝堂眼睛一瞥,冷冷地道:“是你?”

“你怎么在这里?”

杨帆瞥了郑宝堂一眼,道:“应该是我问你才对,你不是在富华斋当掌柜吗?”

郑宝堂脸色一红,冷哼道:“我去哪和你有什么关系,怎么,骗了人家一个汝窑的天青釉碗,又准备在这里招摇撞骗了?”

杨帆嘲讽一笑,真是倒反天罡了,到底是谁在招摇撞骗?

他也懒得和郑宝堂扯嘴皮子,转身要走。

但白发唐装老者却诧异地道:“小伙子,你有宋代的汝窑天青釉碗?”

“是啊,他有,还是真品呢!”郑宝堂的声音提高了几分。

杨帆心底有些恼怒。

他本性低调,就不喜欢张扬,尤其是捡漏这东西,谁不是藏着掖着的?

自古都有财不露白,想虽然现在是法治社会,但也容易被人盯上。

郑宝堂这货明显就是报复自己。

真是倒了大霉!

果然走过路过的一些人都忍不住好奇地望了过来。

郑宝堂更是一脸得意。

“小伙子,可以拿出来给我看看不?如果是真品,我愿意购买!”唐装老者有些期待地问道。

“抱歉老先生,卖了。”杨帆随口说道。

郑宝堂心底恼怒,他看一计不成,又来一计,对老者道:“老爷子,这位小兄弟可是鉴宝高手,要不然让他帮你看看你手上的拐杖?”

郑宝堂自然看得出这老者身份不凡,尤其是这拐杖,一看就不凡,他是故意给杨帆出难题的。

老者笑着看向杨帆,道:“小伙子,不如你评评?”

“不敢当,您这拐杖,应该是清中期的。”

老者有些诧异,笑着道:“小伙子眼力不错,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

郑宝堂眼珠一转,立刻换了副面孔:“哎呀,我就说嘛!这小兄弟可厉害了,不如你帮我看看这个永乐青花?刚才老爷子还犹豫呢。“

这是**裸的挑衅!

杨帆心中冷笑,表面却不动声色:“郑老板说这是永乐青花?”

“那当然!你看这釉色,这胎质,还有这画工...”郑宝堂滔滔不绝地背起专业术语。

他手上的青花瓷可是不普通的地摊货,而是他好不容易拿来的。

杨帆直接打断:“釉色太艳,胎质过细,画工更是粗糙。最重要的是。”他指向盘底,“永乐年间的官窑会落‘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楷书款,您这个‘永乐年制’四字款,是民国时期仿品的典型特征。”

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叹,郑宝堂脸色铁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在古玩街这里也是有点名气的,和不少古玩店都有合作,他是万万没想到今天居然遇到了硬茬!

老者却没有很意外,而是笑着点头道:“小伙子,刚才还好有你帮我掌眼啊,要不然差点上了当。”

唐装老者也没离开,也不恼怒。

郑宝堂恶狠狠地盯着杨帆:“小子,在京城古玩圈混,光会耍嘴皮子可不行。有本事咱们比一比?”

“怎么比?”杨帆挑眉。

“一小时内,各自在这琉璃厂淘一件东西,然后请‘富华斋’的刘老鉴定,看谁的东西价值高。”郑宝堂眯起眼睛,“输的人当众给对方鞠躬认错,如何?”

周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起哄:“比一个!比一个!”

杨帆眼睛一眯。

要是按照平时,他肯定不会强出这个风头,实在是郑宝堂这骗子死性不改。

再有一点,杨瑜的手术很顺利,钱的问题也解决了,杨帆的心情也是大好,被气氛这么一烘,也是来了点兴致。

况且他就是来捡漏的,也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

“可以,不过赌注太小了。输的人不仅要鞠躬认错,还要大喊三声'我是骗子',敢吗?”

郑宝堂脸色阴晴不定,最终咬牙道:“一言为定!现在开始!”

两人各自转身没入人群,杨帆并不着急,反而那唐装老者笑着对杨帆道:“小伙子,有魄力啊!”

接着唐装老者话音一转,笑道:“这年头谁家有几个钱不是藏着掖着的,这是我的电话,你要真的出手宋代汝窑天青釉碗的话,可以联系我。”

说着老者拄着拐杖,一手背负就离开了。

杨帆收下了卡片,眼瞳在摊位上扫了起来。

这琉璃厂之所以成为了古玩街,是因为清初时期,因“满汉分城”,汉族官员多居外城,琉璃厂成为文人聚居地。

到了康熙末年,书市兴起,各地书商纷纷在此设摊开店,大量文人和书商汇聚于此,带动了古籍、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的交易。

此后,古玩字画等与文人雅士相关的行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古玩、字画、古籍等为主的独特文化市场,最终发展成为着名的古玩街。

杨帆走到一个偏僻角落,一个满脸愁容的中年人蹲在地上,面前铺着一块蓝布,上面摆着几件铜器和瓷碗。

杨帆的目光立刻被一个不起眼的铜香炉给吸引。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