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三峡工程的沉默真相III

1993年12月21日,凌晨4点17分,宜昌三峡大坝建设指挥部。

郑国栋最后一次检查了那封寄往《中国水利报》的挂号信。信封里装着三张照片和一份二十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大坝17号坝段的位移数据——水平位移已达42.3毫米,远超设计允许的25毫米极限值。

“老郑,你真要这么做?“同事老张的声音在昏暗的宿舍里发抖,“谢一扬的人盯着所有进出邮件。“

郑国栋没说话,只是将信封塞进贴身的防水袋。他脱下印有“三峡工程“字样的工作服,换上一件皱巴巴的灰色夹克,又从床底摸出个U盘,塞进袜子里的暗袋。

“我女儿在武汉大学等我。“他最后看了眼床头照片——女儿郑小雨穿着学士服的笑脸,“如果三天后没接到我电话,把这个交给中纪委。“他将另一枚U盘滑给老张,金属外壳在台灯下泛着冷光。

五点整,郑国栋借着晨雾掩护溜出宿舍区。他故意绕到食堂后门,在监控死角翻过铁丝网,落地时右腿旧伤一阵刺痛——那是去年在17号坝段“检查“时摔的,当时谢一扬的监理说只是“小裂缝“。

......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被卫星电话的蜂鸣声惊醒。窗外长江的夜色还未褪去,江面上货轮的灯火像一串串悬浮的珍珠。

“谢总,三峡出事了。“张铁柱的机械音罕见地带着电流杂音,“监理公司刚截获一封举报信,寄往《中国水利报》。“

谢一扬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掀开真丝被褥,赤脚踩在冰凉的意大利大理石地面上,寒意顺着脚底直窜脊背。

“谁?“

“郑国栋,长江委高级工程师,负责17号坝段监测。“张铁柱调出全息投影,一个五十多岁、鬓角斑白的男人档案旋转着浮现,“他女儿在武大水利系,导师是林清华——当年反对我们混凝土配比的专家。“

谢一扬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床头柜上的镀金打火机。17号坝段,正是他用掺了30%粉煤灰的劣质混凝土替换标准建材的位置,单这一项就省下两千三百万。

“信到哪了?“

“宜昌邮局刚收寄,六点发往武汉。“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但《中国水利报》电子版投稿系统里已经出现同名文档,值班编辑正在审核。“

窗外,1993年冬日的第一场雪开始飘落。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看着雪花在玻璃上撞得粉碎。他的倒影与长江对岸的光谷灯火重叠在一起,像一座即将崩塌的玻璃塔。

“启动'铁幕'。“他突然转身,钻石袖扣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冷芒,“第一,让周明远联系宣传部,所有水利相关报刊今天集体'系统升级';第二,你亲自去邮局截那封信;第三——“他顿了顿,拿起卫星电话拨通一个三位数短号,“准备船,我要见郑工。“

......

上午八点整,《中国水利报》编辑部。

总编王志刚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举报信,手指在删除键上方悬停。文档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设计值的60%,钢筋间距超标200%,坝体裂缝渗透量达警戒值3倍——每个数字都在灼烧他的视网膜。

办公桌对面的张铁柱静静站着,机械手捧着一个黑色密码箱。箱盖敞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十万现金,最上面是张扬帆集团“媒体顾问“的聘书。

“王总编,谢总很欣赏您的专业素养。“张铁柱的机械音调得极低,“听说令郎在加拿大攻读mbA?多伦多的冬天可比武汉冷多了。“

王志刚的手抖了一下。他儿子留学的事从未对外公开,连单位同事都不知道。

“这稿子......“他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已经录入系统了,社长那边......“

“叮“——张铁柱的机械眼突然投射出一封邮件全息图:《关于中国水利报即日起接入全国水利系统内网的通知》。

“您看,系统升级的通知刚下发。“机械手指轻轻按下删除键,屏幕上的举报信瞬间消失,“电子版已经处理完毕,至于纸质版......“

密码箱被往前推了半尺,钞票的油墨味混着真皮皮革的气息在办公室弥漫。

一小时后,当郑国栋的挂号信抵达武汉邮局分拣中心时,穿着邮局制服的特勤人员已经等候多时。信件在监控死角被蒸汽拆封,替换成一份《关于三峡工程冬季施工保暖措施的报告》,重新封好后继续派送。

......

中午十二点,三峡大坝17号坝段。

郑国栋站在施工平台上,寒风裹挟着水泥粉尘抽打在他脸上。他刚完成今日的位移监测,数据比上周又增加了1.2毫米。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后大坝蓄水时,位移量将突破50毫米的安全红线。

“郑工,辛苦了。“一个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

郑国栋猛地转身,看见谢一扬不知何时出现在平台上。他穿着定制防寒服,手里捧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像个来视察的年轻官员。身后两米处,张铁柱的机械眼在安全帽下泛着红光。

“谢......谢总?“郑国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昨晚寄出的举报信此刻应该刚到武汉,对方不可能这么快察觉。

“听说您对17号坝段很关心。“谢一扬递过咖啡,郑国栋没接,他就随手放在水泥护栏上,热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正好国务院专家组明天要来检查,不如我们一起看看?“

郑国栋的后背渗出冷汗。他注意到张铁柱的机械手正按在腰间的电击器上,而平台两侧的出入口不知何时已经站满了穿保安制服的人。

“谢总想怎么看?“他强作镇定,右手悄悄摸向口袋里的录音笔。

谢一扬笑了,那笑容让郑国栋想起女儿实验室里的解剖标本——完美但毫无生气。

“导流底孔。“谢一扬指向平台下方黑黢黢的泄洪通道,“专家组最关心排水系统,可惜那里GpS信号屏蔽,常规监测设备会失灵。“

郑国栋的瞳孔骤然收缩。导流底孔是坝体最危险的区域,水流时速达80公里,一旦失足绝无生还可能。上个月就有个民工在那里“意外坠落“,尸体三天后才从下游电站的滤网里捞出来。

“我......我没带设备。“他往后退了半步,脚跟已经悬在平台边缘。

“用我的。“谢一扬从张铁柱手中接过一台崭新的测距仪,金属外壳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德国莱卡最新款,精度0.01毫米。“

测距仪被递到面前时,郑国栋闻到一股淡淡的苦杏仁味。他听说过谢一扬的手段——去年质疑混凝土质量的监理工程师,就是喝了掺氰化物的矿泉水“自杀“的。

“好......我去。“郑国栋颤抖着接过测距仪,突然一个趔趄撞向谢一扬。在对方闪避的瞬间,他猛地将测距仪砸向张铁柱的机械眼,转身冲向楼梯口。

“拦住他!“谢一扬的声音在背后炸响。

郑国栋的右腿旧伤剧痛,但他不敢停步。拐过第三个弯时,他突然被横空出现的钢管绊倒,额头重重磕在钢筋断面上,温热的鲜血立刻糊住了左眼。

“郑工怎么这么不小心?“谢一扬的声音从上方传来。郑国栋模糊的视线里,几个穿工作服的人正架起他往导流底孔方向拖行,“看来得送医务室了。“

冰冷的水泥地面变成锈蚀的金属网格,郑国栋透过血雾看到下方咆哮的激流。他想喊,却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捂住嘴。最后的意识里,是谢一扬俯身在他耳边说的话:“放心,小雨会收到抚恤金的。“

噗通——

落水声被轰鸣的水流完全吞没。张铁柱的机械眼记录下全程,同时扫描出郑国栋袜筒里的U盘。当机械手取出那枚沾血的金属块时,谢一扬正用卫星电话平静地汇报:“周书记,意外事故处理完毕。“

......

三天后,国务院调查组进驻三峡。

专家组组长严明站在17号坝段同一位置,手里拿着同型号的莱卡测距仪。数据显示:位移量21.3毫米,完全符合标准。

“奇怪,匿名举报说的明明是这里。“严明皱眉翻看报告,“怎么会误差这么大?“

“可能是把临时施工缝错认成结构裂缝了。“谢一扬微笑着递过另一份文件,“这是郑工生前最后签字的报告——他精神压力很大,女儿刚确诊白血病。“

严明接过文件,看到末尾的签名确实是郑国栋的笔迹。他抬头望向导流底孔,那里新装了防护栏和警示牌,几个工人正在检修照明系统。

“郑工的事......很遗憾。“严明叹了口气,“听说尸体还没找到?“

“长江这么大。“谢一扬望向远处雾霭沉沉的江面,“有时候,人就像一滴水。“

他西装内袋里,郑国栋的U盘正静静躺着。张铁柱破解出的内容令人心惊——不仅有混凝土检测报告,还有谢一扬与周明远在武汉饭店密谈的录音。那段二十分钟的对话如果公开,足够两人死十次。

......

1994年3月15日,葛洲坝电站滤网。

一具高度**的男性尸体被水流冲进滤网,值班员老刘差点被恶臭熏晕。尸体右手紧握成拳,法医撬开后发现掌心刻着几个已经溃烂的字:17-42.3。

同一天,武汉大学女生宿舍。

郑小雨打开父亲三个月前寄来的包裹。除了她最爱吃的宜昌麻饼,还有一枚藏在饼干盒夹层中的U盘。当她将U盘插入电脑,屏幕上跳出的第一行字是:“小雨,如果看到这个,爸爸已经不在了......“

而在宜昌某宾馆,谢一扬正看着同样的监控画面——张铁柱早已黑入武大校园网。当郑小雨开始播放录音文件时,他拨通了周明远的电话:“周书记,看来我们得谈谈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了。“

窗外,三峡的春雾笼罩江面,像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