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棠本就是北方人,老家虽不是京市的,距离京市也没多远。
她在上大学时与第一任丈夫相识、相知、相爱。
70年代出生的男男女女结婚都很早,大学一毕业两人就步入婚姻殿堂。
刚开始一切都很美好,丈夫家境虽没她家好,但对她百依百顺、温柔体贴。
丈夫是家里老大,养成吃苦耐劳的好性子,刚开始邱棠觉得这种男人踏实可靠,婚后才知道会有多少矛盾。
公婆是农村人,辛辛苦苦供出一个大学生,开始指望得到回报。
那会儿穷,丈夫的工资多给长辈一分,家里就得少支出一分。
光是钱的问题就能滋生许多矛盾,而婆媳矛盾足以耗尽大部分夫妻感情。
丈夫又是个孝子,夹在老母亲和媳妇之间难做,越是想两边都满意,两边越是不满意。
一直到丈夫开始创业,这个情况才得到一些缓解。
他是以技术入股厂里的,不过邱棠问娘家借了些钱,也投进去,拿了些股份。
姜明织出生的那一年,经济终于宽裕了些,婆媳之间不再为了钱吵架,但婆婆因为她生了个女儿,好不容易看在她出钱投资而好了些的脸色又沉了。
邱棠以为终于能和丈夫过上和和美美的小日子,不曾想却会迎来更多矛盾。
婆婆不照顾她坐月子,还一直给她找气受。
都说月子仇不共戴天,那些事确实够她在之后的日子翻出来反反复复说。
不仅如此,公婆那边还有各种亲戚,想通过他家塞人到厂子里工作。
要都是能干活的就算了,那些个游手好闲的还想弄进去吃白饭。
厂又不是他一家人开的,那么多个股东。
又这样吵吵闹闹直到姜明织五岁。
邱棠那会儿就想离婚了,但那时候离婚的人不多,而且丈夫对女儿确实很好,她也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和丈夫彻夜长谈后,两人达成一致,赡养费可以给,只要公婆不插手他们的事,那就还能过。
又过了两年,邱棠发现自己实在太天真,公婆拿了钱确实不往厂里塞各种亲戚朋友了,但是开始催生。
其实催生一直存在,从女儿出生,婆婆就念叨,“你们应该抓紧时间再要一个,带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
姜明织上小学后,公婆看邱棠年纪也上去了,却迟迟没有二胎准备,催生更加严重。
扎破避孕套已经是小事,甚至逼她喝中药,不喝那老太婆就坐她家门口哭。
说那是给儿媳准备的滋补品,儿媳不领情就算了,还骂他们老不死,嫌他们多管闲事。
邱棠知道,公婆就是想要个孙子,原本她和丈夫约定的就是只生一个,不管男女。
要是她这次向公婆妥协了,那以后她事事都要妥协。
这次再生不出儿子,还有下一次催生。
邱棠质问丈夫,为什么不和父母明确说明他们只要一个?
丈夫支支吾吾,开始劝邱棠。
“其实再生一个也挺好的,给织织一个伴。”
“百年后我们作古,好歹织织还有个亲人。”
“咱们家现在又不是养不起。”
“我绝对不是重男轻女,第二个还是女儿我也高兴。”
丈夫向来是在母亲和媳妇之间和稀泥的,这一次他完全站到父母那边去了。
人到中年,年轻时的那点不顾一切的真情早已消散,日子越过越不顺心。
邱棠爆发了,她从来不是逆来顺受的性子。
她慕强,当初选择丈夫是他身上有闪光点,她崇拜他。
在生活的磋磨下,闪光点消失了,她只能看见他的懦弱和不作为。
一直以来,都是她在让步,丈夫却偏偏要做出一副深受折磨的痛苦模样。
其实他一点都不痛苦,他躲在那层痛苦的表皮下面享受成果。
而那成果,是她奉献自己的血肉和灵魂结成的。
——
人已离去,当初的对错也化作云烟,前夫去世时她来了。
看见那黑白遗像,在一起的那些时光,仿佛已经遥远到是上辈子的事。
幸好前夫去世之前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他把女儿还给她了。
邱棠将一束白菊放在前夫墓碑前,墓碑很干净,前面还留着一些贡果,看样子昨天他家人就已经来过。
姜明织也将手里的花放下,她弯腰仔细去看碑上父亲的黑白照。
很陌生了,她看的很用力,想把对方的样貌通过眼睛刻进脑子里。
她身边属于父亲的东西实在不多,只有一张照片跟着她去了京市。
父女相处的时光已经埋在记忆深处,努力挖掘出一点也已经模糊不清。
姜明织没来由得一阵心慌。
都说一个人真正的死去是被人遗忘。
她不想忘记。
邱棠抬手看了看腕表,对姜明织说,“还有点时间,你要是想和他说说话也行。”
前夫去世不到一年,她觉得女儿肯定想爸爸。
邱棠穿过一排排墓碑,走下台阶,给姜明织足够的空间。
姜明织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人已经走了,说再多都不会得到回应。
她只在心里祈祷:希望爸爸下辈子能有幸福圆满的家庭。
他是一个好父亲,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希望他来生不要为了当一个好儿子而委屈。
人很多时候确实不能既要又要。
姜明织努力回想着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从记事时开始想,一直想到二十多岁的她带着裴晋阳来墓园看他,向父亲介绍这是她男朋友,要结婚了。
那时候她觉得父亲要是还在,肯定会祝福她。
现在想想,父亲要是真在,估计也会反对的。
一直想要和睦家庭的父亲,怎么可能允许女儿为了所谓爱情抛弃一切?这样组成的家庭是不会幸福的。
不知过了多久,邱棠走过来温柔地喊她:“织织,该走了。”
“走吧,妈妈。”姜明织扶着母亲的手站起来。
顺着台阶一路往下,下了山,入园处有一棵瘦小的玉兰树,开花了,玉白的花朵缀在枝头。
这树像是种子不小心在泥土里发芽长成的,没得到精心的养护,不过依旧顽强地盛开着。
姜明织想到以前家里院子中的那棵玉兰树。
她喜欢玉兰花,小时候去景区看见后就爱上了,缠着爸爸要种一棵在家里。
爸爸还真给她移植来一棵,树没有景区的大,但听说花了大价钱。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