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愚民不愚,格物至知

在众人对《道德经》六十四章的感悟逐渐沉淀之际,小普心中对六十五章的好奇再也按捺不住,他恭敬地向老子施了一礼,说道:“老君,您对六十四章的讲解让我们如获至宝,可六十五章就像一团迷雾,我们实在是摸不着头脑,您能不能给我们指点一下呀?”此时小普满心期待,渴望能从老子口中解开这新的谜题,仿佛一个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的旅人,终于望见了一丝曙光。

老子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着深邃与宁静,不慌不忙地开口:“六十五章讲的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他的声音沉稳而缓慢,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众人的心间泛起层层涟漪。

小普心里暗自琢磨,这几句话听起来真是违背常理,可老君既然这么说,肯定有更深的含义。他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子继续讲解,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思索,试图在老子的话语里捕捉到那隐藏的智慧脉络。

老子说道:“古代那些深谙大道的人,他们治理国家时,并不想让百姓变得过于精明世故,而是希望百姓能保持一种质朴纯真的状态。你们想想,百姓若是满脑子都是算计和权谋,一心只想追逐私利,那这个国家还能治理得好吗?就好比一潭水,如果清澈平静,就能很好地被利用和引导;要是变得浑浊不堪、漩涡密布,那就会引发各种灾祸。”老子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比划着,仿佛眼前就有那一潭或清或浊的水,形象地展示着其中的差别。

这时,身着粉色罗裙的小女孩怡宝,眨着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脸疑惑地问道:“老君,您说要让百姓‘愚’,这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聪慧才能让人进步啊,为什么要反着来呢?这‘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怡宝的声音清脆悦耳,恰似银铃在风中轻响,只是此刻脸上写满了困惑,她实在难以理解这与世俗观念背道而驰的理念,内心像是被无数个小问号填满。

老子看着怡宝那纯真无邪的模样,微微点头,似乎对这个问题并不意外,他耐心地解释道:“这里的‘愚’可不是说让百姓愚蠢无知。而是要让他们摒弃那些心机和诈伪,回归到像孩子一样纯真无邪的心境。当百姓都被智巧和名利冲昏了头脑,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坏。只有让百姓内心纯净质朴,他们才能真正与道契合,与德相伴,国家也才能在这种淳朴的民风下实现大治。我这么说,你能理解吗?”老子的目光中带着期许,语气也格外温和,就像在给一个年幼的孩子讲述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怡宝微微歪着头,小手指轻轻绕着发丝,心里好像有了一些感悟,但又觉得还不够透彻,她接着问道:“老君,那怎么才能让这种质朴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呢?现在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和智巧,百姓很容易就被影响了呀。”怡宝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她深知外界的诱惑如同汹涌的潮水,想要坚守质朴谈何容易,那粉嫩的脸颊上也染上了一抹淡淡的忧虑。

老子轻轻抚摸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这就需要从根基上做起了。在民间要倡导淳厚的风气,在学校里要传授正确的道理。让百姓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榜样。而且统治者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保持清正廉洁,不被奢华和利益所迷惑,给百姓展示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还要建立公正的赏罚制度,鼓励善良的行为,惩罚奸诈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护好这种质朴的风气,让它像深深扎根的大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会失去本真。”老子的话语坚定有力,仿佛已经为这质朴之风的长久存在构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怡宝听了,默默思考着老子的话,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老君,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如果按照您说的让百姓回归质朴,那这些文明的进步岂不是要被阻碍了?这又怎么能顺应万物自然发展呢?”怡宝的眼睛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她试图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老子的理念之间找到平衡,那认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正在努力解开难题的小学者。

老子笑了笑,眼神中带着一丝欣慰,似乎对怡宝的思考很满意,他缓缓说道:“并不是要摒弃这些科技和知识,而是不能被它们所奴役。科技和知识如果是用来造福百姓、帮助万物生长的,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人们一味地追求智巧的炫耀和功利的获取,就会迷失自我。就像船本来是用来渡河的工具,如果人们只关注船的华丽外表,而忘记了渡河的目的,那就会被船所累。真正懂得大道的人,会引导百姓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简单的本质,利用这些成果而不贪恋它们,让科技与质朴的品德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万物自然和谐地发展。”老子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洒在众人的心田,让他们在这复杂的哲学思辨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豁然。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