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众人依旧沉浸在对《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深刻思索之中,此时,怡宝率先微微躬身,打破了这片刻的沉默,神色恭敬而又诚恳地问道:“老君,承蒙您方才的悉心阐释,我等已对那第六十三章的妙理有所感悟。然心中对这《道德经》后续之章仍充满了好奇与求知之欲,不知这第六十四章又蕴含着何种深邃的深意?还望老君能够不吝赐教,为我等解疑释惑。”

老子微微颔首,面容慈祥而又庄重,缓声说道:“那第六十四章有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且看此章起始之处所传达的意旨,事物处于安稳平静之态时,犹如那波澜不兴的湖面,是最易于把控与维持的。因为此时尚未有外界的诸多纷扰与变数来打破这种平衡,就如同那根基稳固的建筑,只需稍加留意与维护,便能长久屹立。而当事物还未显露出任何征兆之时,就好似那隐藏在云雾深处的山峦,轮廓未明,此时亦是最易于谋划筹思的时机。可以提前洞察先机,制定应对之策,犹如那善于布局的棋手,在棋局未启之时,便已对各种可能的走势了然于心。

再看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就如同那初春时节刚刚冻结的薄冰,质地极为脆弱,只需轻轻一击,便会破碎瓦解;又似那暗夜中刚刚闪烁的一点微弱火星,微风拂过,便极易消散于无形。故而,明智之人懂得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便积极地有所作为,将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在乱象尚未滋生蔓延之时,便予以妥善的治理与防范,如此方能防患于未然。

试想想那参天的合抱之木,它并非是一蹴而就、凭空而生的,而是起始于那极其微小的毫末。就如同那新生的幼苗,在风雨的洗礼与阳光的滋润下,历经岁月的沉淀与磨砺,一点点地生长、壮大,最终才成为那令人仰止的参天巨木。那高耸入云的九层之台,亦是如此,它是由一筐筐的泥土、一块块的砖石,从平地之上开始,一层一层地累砌而成。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建造者的心血与期望,每一层累土都凝聚着工匠们的辛劳与汗水。而那千里的远行之路,无论它多么遥远漫长,也必然是起步于脚下的第一步。这第一步或许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它是整个旅程的开端,是通向远方的起点。”

小普听至此处,若有所思,眉头微微皱起,接着毕恭毕敬地请教道:“老君,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句,着实令人费解。在常人的认知里,皆以为有所作为、有所执着方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获取成功,可此句却与这常理似乎背道而驰,还请老君为我等详细地剖析其中的真意所在。”

老子轻轻一笑,那笑容之中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包容,他耐心地解说道:“此句并非是与常理相悖,实则是在警示世人莫要过度地妄为、偏执。世间的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与发展限度,倘若有人强行地去作为,全然不顾及自然规律的约束与限制,那么必然会遭受挫败与困境。就如同那揠苗助长之人,急于求成,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自然节奏,最终导致禾苗枯萎,一无所获。而若过度地执着于某物,心中被贪念与私欲所占据,患得患失,反倒更容易失去。往昔曾有君主,妄图在一夜之间便使国家强兵富国,于是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又苛捐杂税,致使百姓民不聊生。他过度地执着于自己心中所谓的强国之梦,却忽略了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国家衰败,这便是过度为与执所带来的灾祸与恶果。而圣人则明白,无为并非是真正的无所作为,乃是不逾越自然规律之矩而为;无执亦并非是毫无追求,而是不偏执、不贪恋地去执着,故而能够做到无败无失,顺应自然之道,使事物得以和谐发展。”

怡宝听闻老子的讲解,心中豁然开朗,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又进一步问道:“老君,‘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此句所阐述的道理,我等虽能明了其字面之意,然于实际的践行之中,却深感困惑。常人做事往往在开头之时满怀热忱,用心良苦,为何却常常在临近成功之际反倒容易失败呢?还请老君指点迷津。”

老子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看到了世间百态,他回应道:“凡人做事,在初始之时,往往心怀热忱,志得意满,充满了激情与动力。然而,在事情推进的过程之中,或许会遭遇诸多的艰难险阻,或是心生懈怠之意,又或是被功名利禄的诱惑所蒙蔽了双眼,从而忘却了自己最初的本心与目标。就如同那工匠制器,初时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待渐近完工之时,却因急于求成,想要早日收获成果,于是便粗制滥造,以致瑕疵频出,最终导致整个器物的品质大打折扣,前功尽弃。故而,世人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无论是在事情的开端、中途,还是临近结束之时,都要自始至终地保持那份初心与热忱,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与动摇,如同圣人般坚守如一,心无旁骛,方能成就无败之事,抵达成功的彼岸。”

小普再次拱手行礼,神色虔诚地问道:“老君,‘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对于我等凡夫俗子而言,实在是太过高远,难以企及。我等该如何才能一步步地趋近这等境界呢?还望老君赐下良策。”

老子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中似有对世人的悲悯与期许,他说道:“圣人所求,乃是常人所不欲求之物。他们不贪恋那些奇珍异宝所带来的虚荣与奢华,视金银珠玉如粪土,不为外物所动。所学者,乃是众人所不愿学习的自然之道,他们以一颗谦卑之心,去修正众人因无知与私欲而犯下的过错行径。以一种敬畏自然、尊重万物的态度,辅助万物依照其自身的本性去发展、演变,而不强加任何人为的干预与破坏。汝等若想趋近圣人境界,当从内心深处开始修起,看淡名利的诱惑,潜心领悟这天地之间的自然之道。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用心去观照万物的变化与发展,不断地反思自身的行为与思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或许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之后,能够逐渐地趋近那圣人的境界,体悟到那至高无上的‘道’之真谛。”

老子言毕,众人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与思索的神情,细细地体悟这第六十四章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仿佛在这片刻之间,他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升华,对“道”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