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彻底收复失地

贝加尔湖畔的界碑在朔风中巍然矗立,楚昭麾下的天枢军却未作片刻停留。当匈奴残部在极北荒原踉跄奔逃时,楚国铁骑已调转矛头,向着被匈奴占据十余年的赵朝故地挺进。寒风卷着细雪掠过雁门关的残垣,城头斑驳的“赵“字战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

“传朕旨意,“楚昭立于马背上,腰间三支令箭随战马颠簸轻响,“凡收复赵地城池,三日内开仓放粮,五族驻军秋毫无犯!“他的声音穿透凛冽的空气,身后十万大军齐声应和,声浪惊起荒原上的寒鸦。此刻的楚昭深知,收复故土不仅需要武力,更要赢回民心——那些在匈奴铁蹄下煎熬多年的赵地百姓,才是真正的“城池“。

首当其冲的是云中郡。这座曾经的赵国北疆重镇,如今城墙布满箭孔,城外田地荒芜。楚国斥候传回消息:城中匈奴守将虽仅有五千骑兵,却强征万余汉民充作“人盾“。楚昭听闻后,当即召集五族将领:“卑族打造三千面藤盾,胡族准备迷烟;婕族轻骑绕道百里,切断敌军退路!“他展开羊皮地图,指尖重重落在城西山谷:“这里,就是埋葬匈奴的坟场。“

破晓时分,楚军的攻势如雷霆般展开。卑族工匠改良的“轰天雷“率先炸响,震得城墙簌簌落石;胡族巫女们念动咒语,黄烟弥漫间,匈奴骑兵的战马突然发狂嘶鸣。当婕族骑兵从侧翼杀出时,匈奴守将才惊觉退路已断。混战中,一名汉民奴隶夺过匈奴弯刀,振臂高呼:“楚人来救我们了!“城中百姓纷纷响应,拿起农具冲向匈奴军营。待楚军破城时,匈奴守军已被愤怒的民众淹没在血泊之中。

楚昭进城后,并未以征服者自居。他亲自前往城隍庙,为死难百姓焚香超度;下令将匈奴贵族的粮仓尽数打开,由五族官吏共同监督分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献上祖传玉佩:“陛下,这是当年赵武灵王赏赐先祖的...您才是真正的赵氏传人!“楚昭扶起老者,眼中含泪:“从今往后,不分赵人楚人,都是这片土地的子民。“

收复云中郡的捷报传回楚国,举国沸腾。然而,楚昭却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重镇代郡。这里不仅驻有匈奴三万精锐铁骑,更有深谙汉军战术的降将张豹。此人原是赵国边军统领,投降匈奴后多次设计重创汉军,素有“北境之狼“的恶名。

楚昭决定智取代郡。他派人潜入城中,散播“楚军已获上古战神相助“的传言;同时让胡族巫女在城外河流上游投放特殊草药,使匈奴战马饮后四肢乏力。决战前夜,当匈奴军营被诡异的狼嚎声笼罩时,张豹握紧佩剑走向军帐:“楚昭小儿,莫以为靠妖术就能取胜!“

次日清晨,楚军的“五方阵“在代郡城下展开。成族盾兵组成移动城墙缓缓推进,卑族的连发弩机发出暴雨般的箭雨。张豹率骑兵发起冲锋,却惊恐地发现战马刚跑出百米便瘫倒在地。混乱中,楚昭摘下头盔,高声喊道:“张将军!赵国百姓还在等你回家!“这句话如重锤般击中张豹的心防,他望着城头飘扬的赵字旧旗,手中长剑当啷落地。

随着代郡的陷落,匈奴在赵地的统治彻底崩塌。残余势力退守雁门关,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楚昭却不急于强攻,而是命人在关下修建“互市坊“,以楚国的茶叶、丝绸换取匈奴的战马、皮毛。当匈奴士兵看到汉民在集市上与楚人谈笑风生,手中的长矛渐渐失去了温度。

三个月后,雁门关守将主动开城投降。楚昭登上关楼,抚摸着城砖上的弹痕,对身边的太子楚承说:“记住,真正的胜利不是让敌人恐惧,而是让他们愿意放下武器。“他命人将关楼上的匈奴图腾尽数拆除,换上崭新的楚国火凤旗,同时立下石碑:“昔失于此,今复于此;山河重整,日月重光。“

这场收复赵地的战役历时九月,楚国不仅夺回了全部失地,更将匈奴残余势力彻底逐出漠南。楚昭没有将匈奴视为死敌,而是在边境设立“归化城“,允许愿意定居的匈奴人学习农耕,与五族百姓通婚。当第一缕春风吹过草原时,归化城外的田垄上,汉人和匈奴人并肩播种,远处传来婕族少女的歌谣:“火凤展翼兮,天下归心;昔日战火熄,今日炊烟升。“

凯旋之日,楚昭将从匈奴缴获的兵器熔铸成十二座金人,立于万象宫前。金人手中所持,不再是弯刀与弓箭,而是象征五谷丰登的农具。他在庆功宴上举起酒杯:“这杯酒,敬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百姓,敬那些为和平而战的勇士,更要敬这片饱经沧桑却生生不息的土地!“殿外,五族百姓载歌载舞,篝火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属于楚朝的时代,正在这复兴的曙光中徐徐展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