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十二首·其四十三》李白

《古风·其四十三》李白

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

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

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

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

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赏析

点明帝王追求,引出批判

- “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诗开篇提到周穆王怀有巡游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向,汉武帝拥有万乘之尊的地位。这里指出两位帝王凭借其尊贵地位,有着不同寻常的追求,为后文批判他们的行为埋下伏笔。

揭示帝王淫乐,批判奢靡

- “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直接点明周穆王和汉武帝沉溺于淫乐,**没有尽头。诗人认为,尽管他们看似有着雄豪之举,但这些行为不过是满足个人私欲的奢靡行径,根本不值得称道,表达了对他们过度追求享乐的批判态度。

描述虚幻仙事,强调空幻

- “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描述周穆王在西海宴请西王母,汉武帝在北宫邀请上元夫人。周穆王在瑶水之畔听到西王母遗留的歌谣,汉武帝虽得玉杯,却最终只是一场空言。这些传说中的仙事,展现了帝王们追求长生不老、与仙人交往的虚妄之举,暗示他们耗费大量精力与财力,追求的不过是虚幻的事物,到头来皆是一场空。

感慨繁华不再,徒留悲叹

- “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曾经那些所谓的神灵踪迹如今已长满蔓草,繁华不再,只剩下千年之后人们对这些帝王荒诞行为的悲叹。此句通过今昔对比,强调帝王们追求仙事、奢靡享乐的行为最终只留下一片荒芜,留给后人的只是无尽的感慨与叹息,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封建帝王奢华荒诞行径的批判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周穆王和汉武帝追求淫乐、迷信仙事等行为的描述,批判了封建帝王的奢靡与虚妄,表达了对历史兴亡和统治者行为的深刻反思,体现出李白诗歌借古讽今、关注现实政治的特点。

创作背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渴望凭借才华得到皇帝赏识和重用,以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然而,他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目睹了宫廷中权贵的**和荒淫,以及唐玄宗后期的骄奢淫逸、不理国事。如诗中所写“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李白借周穆王、汉武帝这两位风流好仙的帝王,来讽刺唐玄宗的好色、好仙和荒政。官场的失意,使李白对统治阶层的黑暗腐朽有了深刻认识,于是他借古讽今,创作此诗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现实的批判

- 借古讽今:创作于“赐金放还”后,李白对宫廷的腐朽和统治者的荒淫有深刻认识。诗中借周穆王“八荒意”、汉皇“万乘尊”却“淫乐心不极”,影射唐玄宗沉迷于淫乐、不理朝政,批判了当时统治阶层的荒淫无道。

- 忧国忧民:因目睹社会现实,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借古代帝王求仙宴乐,暗示唐玄宗的荒唐行为会给国家带来危害,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个人的无奈与愤懑

- 怀才不遇的无奈: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赐金放还”,无法施展才华。诗中“雄豪安足论”,流露出对自己无法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无奈,感慨自己虽有雄才大略,却无用武之地。

- 理想破灭的愤懑:创作背景中的仕途挫折,使李白理想破灭。“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借徐福东渡求仙的典故,讽刺统治者的荒诞,也表达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