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十二首·其四十二》李白

《古风·其四十二》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形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赏析

描绘双鸥形象与生活

-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诗开篇描绘了两只轻盈摇曳的白鸥,在苍茫的江面上鸣叫着飞翔。“摇裔”生动地展现出白鸥飞行时姿态的灵动优美,“鸣飞”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白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象,同时“沧江”点明其所处的广阔而壮阔的环境,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开阔、自由的氛围。

阐述白鸥的品性与选择

-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这两只白鸥适宜与海边的渔人亲近玩耍,而不是与云中的仙鹤为伍。此句通过对白鸥品性和交友选择的描述,将白鸥拟人化,展现出白鸥不慕高远、亲近平凡的特质,暗示一种不追求虚华、回归质朴的生活态度。

- “寄形宿沙月,沿芳戏春洲。”白鸥夜晚栖息在洒满月光的沙滩上,白天沿着花草芬芳的江岸,在春日的小洲间嬉戏。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白鸥自由自在、随性而为的生活,它们顺应自然,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表达诗人的心境与向往

-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诗人感慨自己也是洗尽心中杂念之人,愿意忘却世俗机巧,跟随白鸥一同遨游。“洗心”表明诗人想要摒弃尘世的纷扰和杂念,追求内心的纯净;“忘机”则体现出诗人希望放下世俗的算计和心机,像白鸥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纯净、质朴生活的向往,借白鸥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的心境。

整首诗以白鸥为象征,通过描绘白鸥的生活与品性,抒发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质朴生活的情感,体现了李白诗歌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同时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和自由生活的敏锐感知与深刻向往。

创作背景

- 长安供奉翰林时期: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来到长安,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宫廷生活充满了束缚和虚伪,权贵们争权夺利,自己的才华得不到真正的施展,于是内心渴望摆脱这种束缚,向往自由纯净的生活,便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境。

- 隐居终南山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在隐居生活中,他亲近自然,感悟到自然的纯净与美好,对比自己之前在尘世中的经历,越发觉得自然才是心灵的归宿,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借白鸥来抒发自己追求心灵纯净、向往自然的情感。

李白一生浪迹天涯,遍历名山大川,对自然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追求心灵的纯净和宁静,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 对宫廷生活的厌倦:在宫廷中,李白目睹了权贵的争权夺利、宫廷生活的虚伪和束缚。诗中以白鸥自由地“鸣飞沧江流”,对比自己在宫廷中不自由的处境,表达出对宫廷生活的厌倦。

- 渴望自由与纯真:白鸥“宜与海人狎”,象征着一种自然、纯真的生活状态。李白渴望像白鸥一样,摆脱宫廷的羁绊,回归到自由、纯净的生活中去,以“忘机从尔游”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隐居终南山时期

- 融入自然的惬意:隐居终南山时,李白亲近自然,诗中的白鸥“寄形宿沙月,沿芳戏春洲”,描绘出一幅白鸥在自然中悠然自得的画面,也反映出诗人自己融入自然的惬意。

- 追求心灵的纯净:诗人以“吾亦洗心者”表明自己在隐居中洗涤心灵,像白鸥一样保持纯净的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