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小霸中原之战——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是春秋时期郑国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战争背景

周朝经过武王伐纣建立后,通过分封制,册封自己的至亲和功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实现了王朝对王畿之外(直接控制地)其他广大地区的间接统治,也实现了商王朝所未能实现的对更为广阔地区的直接间接管理。周朝的影响范围在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南到长江流域。分封制致使周朝的疆域扩大很多,但也间接逐渐导致了主弱客强的局面发生,后续很多朝代都沿用了分封制,它有利于王朝建立初期的统治,但在后期基本上都导致了内部争夺皇权的战乱,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役等,数不胜数。分封制的优缺点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周朝时,西北戎狄逐渐兴盛。周朝王位传至周懿王时,戎狄经常侵略周朝,百姓深为所苦,于是周王迁都犬丘(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发生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

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君主,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奸佞之臣虢(guó)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失败。这时,有个部族首领,也是周朝大臣褒珦(xiàng),劝谏周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他们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sì),进献于周幽王。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王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周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就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周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这个昏聩至极的建议居然被周幽王采纳了。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台。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可能也是吸取了商亡于周武王牧野之战的故事。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了。但这个代价也太沉重了。这个也又是一个君王惑于美色亡国的故事,当然也是与妲己一样的借口,以西周亡于褒姒,实际上是周朝不断走向衰败及周幽王的昏庸所致。

因诸侯不再相信周幽王的烽火,在真的犬戎进攻周国国都时,没有哪个诸侯来救援,于是犬戎灭亡了西周,周幽王死于战乱,西周国都经过犬戎的洗劫,已破败不堪,国都人民死的死、逃的逃,已没有国都的样子。于是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开始,虽然周平王名义上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地位已一落千丈。其直辖统治地日趋狭小,无法控制其他诸侯。各地诸侯趁机脱颖而出,对周天子的命令阳奉阴违,背地里暗中争夺霸主地位。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坐大,大政方针由各地方伯诸侯决定。

郑国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分封的诸侯国,由于其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为周厉王的幼子,与周王室关系亲近,因此被委任为周王室卿士(重要的大臣),主持周室中枢大政,这也是周朝的一大惯例。周王并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郑桓公,建立郑国。郑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一名咸林,在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后来迁居他地。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管理。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朝民众安抚,赢得群众的支持。当时周幽王宠幸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并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因此百姓怨愤,诸侯们亦有叛离之心。郑桓公见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国家终将再起祸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有一日,郑桓公询问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说:“王室如果有变故,我逃到哪里好呢?”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定居。”郑桓公说:“为什么?”太史伯说:“那地方邻近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百姓不亲附国君。现在您身为司徒,百姓都爱戴您,您如若请求郑国东迁在那里,虢、郐的国君看到您正在掌权,就会轻易分给您土地。您最终占稳脚跟在那里,虢、郐的百姓都将亲附您,以后都是您的子民。”郑桓公说:“我想往南到长江流域一带,不知如何?”太史伯说:“以前祝融作为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劳够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裔。周朝衰落,楚国必将兴起。楚国兴起,对郑国不利。”郑桓公说:“我想住到西方,怎么样?”太史伯说:“那里的人(指秦国一带)贪婪好利,难以久居。”郑桓公说:“周朝衰落,哪些国家将兴盛?”太史伯说:“大概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掌管礼仪。秦国,嬴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尧帝安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先祖,都曾经有功于天下人。晋国,是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周成王将叔虞封在唐,那里地势险阻,凭这样有德的子孙与周朝的衰落相并存,它也一定会兴盛起来。”郑桓公于是定议,便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太史伯的见解可以说是往后看了多少年,可以说都是一语中的。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郑国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以为郑国根基。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国便有立国的基础。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这使得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

战争起因

后来,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郑桓公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郑武公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又灭亡虢国,嫁女并袭灭了胡国,吞并三国后使郑国逐渐强盛起来。

后郑武公之子郑庄公姬寤生继位(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位国君,春秋初期政治家),郑庄公选贤任能,通过克段于鄢、盟鲁定宋等事迹,国力更加强盛,威望更加隆重,他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当时郑国是中原地区的霸主。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变得倨傲不羁,藐视天子权威。

周平王在位时,就对郑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想要把他的权利给虢公忌父,郑庄公暗地得知后怨恨周平王。郑庄公有一次曾派兵割了周王室王畿之地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以警示周王,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周平王被迫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周王权威下降,不得已与诸侯臣子互换质子。

战争经过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五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这在当时是严重的藐视周天子的行为,使周桓王十分气愤,怀恨在心。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王联军于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

于是周、郑两军对立于繻葛。当时两军军旗凌冽,天气晴朗,周王之军由多国部队组成,周桓王头戴天子冠立于战车之上。

战前周联军的部署为: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并为三军统帅。

反观郑军,经过多年的四处征战,军容整齐,杀气腾腾,当然更多的是一国的军队,军心齐。郑庄公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采纳郑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议:陈**因国内动乱而士无斗志,蔡国、卫**战斗力不强,先攻周联军两翼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军混乱,尔后集中兵力合击周中军王师。

郑庄公命令大夫曼伯(公子忽)率一军为右翼的方形军阵,攻周军左翼;大夫祭足率一军为左翼的方形军阵,攻周军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合率一军为中军,随郑庄公配置于左右两个方阵中间,稍后相机出击。

郑庄公又采纳高渠弥的建议:改变传统的车战战斗队形,将通常配置于战车之后的隶属步兵,以伍(五个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了著名的步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的“鱼丽之阵”。“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

于是,两军在主帅的呐喊声中及隆隆的战鼓声中冲向对方。战争开始后,郑军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战部署向周室联军左右两翼发起猛烈的进攻,郑庄公命令中军:“看见摇旗就击鼓,击鼓之后就前进”。

郑大夫曼伯指挥郑右军方阵首先攻击周室联军左翼的陈军。陈**队一触即溃,逃离战场,周室联军左翼即告解体。与此同时,祭仲也指挥郑军左方阵进攻蔡、卫两军所在的周右翼部队,一经交锋,蔡、卫军队便纷纷败退。周中军为溃兵所扰,阵势顿时大乱。郑庄公在战台上见状,立即摇旗指挥原繁的中军向周中军发动攻击。祭仲、曼伯所分别指挥的郑左右两方阵也乘势合击,三路军队猛攻周中军。失去左右两翼掩护协同的周中军无法抵挡郑三军的合击,大败后撤,这时,一支不知哪里来的箭射中了周桓王本人,周桓王身负箭伤,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被迫下令脱离战斗。

郑军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将领建议郑军立即追击,以便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周天子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犹在,不可过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这是十分明智,如果周王在此战中陨落,郑国难免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诸侯灭亡是迟早的事。

当晚郑庄公委派大臣祭仲前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及其将领,以示与王室和好之意,并用以缓和两国间的尖锐矛盾。

周桓王惧怕郑国的军队再次袭击,于是羞愧地拔寨返回国都。郑国虽然胜利,但是郑庄公恐得弑君之罪于列侯,于是也不追赶周桓王。

战争影响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只有周天子拥有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的传统逐渐消失,其他诸侯看到周王室的衰落,继郑国之后,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先后兴起争霸,以尊王为借口,行使周王征伐的权力。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只作为名义上的共主。

战争评价

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算是中原的小霸主,也可以说是春秋第一霸,早于齐桓公。虽然因地处交通要道,与各国联系紧密,但也因地域限制,周边就是被春秋四强齐、晋、秦、楚包围,发展潜力有限,后来又经过几代的内乱,逐步走向了衰弱,长期成为了晋楚之间争霸的“墙头草”中的存在,最终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于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新郑国都也成为了韩国的国都,为他人作嫁衣。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郑庄公确实算得上是贤明的君主,有众多贤臣辅佐,军队强盛。在读《东周列国志》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郑庄公堪为明君的典范,虚心纳谏、“不及黄泉不相见”的孝心、对周边的国家外交政策都是无可挑剔,但在继承人的位置上与后来的齐桓公一样,没有做好准备,犹豫不决,导致国内大夫势力谁强谁主导国君的废立,致使郑国几代内乱,后来的郑国国君都是在吃老本,国力迅速衰弱,军队也在内耗中衰败,曾经辉煌一时的郑军标志的鱼丽之阵难以再现,让人不胜感叹。再读后来发现实际上郑国国力与齐、楚、晋等国相比还是有差距,所以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最终走向了没落,繻葛之战即是郑国崛起的最高点,也是其衰败的起点,未尝不让人叹惋。郑庄、齐桓如果在继承人的位置上英明果决,后续的故事将不会这样书写,当然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这个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好多明君。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