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因果与承负

滚滚天雷,终是落下!

张道之瞬开金光,

气机如虹如柱。

天地之间宛若连成一线。

张道之迎天雷而上。

当与之接触的那一刻。

原本想象的雷霆霹雳并不得见。

只是由自然伟力凝聚的无数道气机在来回游曳。

犹如一条条长虫以极快速度自张道之周遭蜿蜒盘旋。

它们似乎具有一定的灵智,可以在游弋过程中,精准找到金光的致命缺陷。

随后,那些浑身布满电光的长虫,就似化作一缕缕精纯至极的剑气。

在肆无忌惮摧残着覆盖在张道之身上的金光。

“原来如此。”

张道之缓缓合上双眼,正在细细感悟这些电光长虫的不同之处。

“一道雷力尚不足以摧毁我的金光护体。”

“百道、千道亦是如此,可若上万道呢?”

“在数以万计的杀机中找到那一缕生机,当真是不容易。”

那玉晨雷,看似仅有一道垂落下来。

但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为自然生机轮转不息之道。

一道玉晨雷,可变化万千,正合‘一生万物’之理。

而且,这由玉晨雷变化的万千雷霆中,仅有一缕气机,乃为生机。

想要截取那缕气机,仅靠双目去寻找,显然是不可能。

可若以忍受万千雷霆毁击自身的方法,去截下最后那缕生机,又无异于痴人说梦。

毕竟,在这偌大人间,还没有人敢说,以不损自身道基的情况下。

去强行忍受万千雷霆的摧残。

而且,玉晨雷变化万千。

自张道之周遭游曳的这些雷力,每一缕,也可化作万千。

此为生生不息。

以那种笨拙法子寻找生机,基本不可能。

但若是找不到那缕生机,张道之便会被无穷无尽的雷霆之力消磨殆尽。

张道之突然闭上双眼。

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双眼会被眼前模样大小一样的万千雷力所迷惑,打算纯靠感知力,寻找到那缕生机。

“找到了。”

忽而,张道之猛地睁开双目,见有一道雷力于自身最近时不过半寸,最远时有一步距离。

可是,那道雷力却始终不曾落在他的金光之上。

他已附着金光的手,猛地抓向那道雷力。

却见此雷霆之力瞬息消散,紧接着,犹如一化万物般,又多出万千雷霆。

张道之瞳孔一缩,“是杀机,并非生机?”

万千雷霆,杀机腾腾。

一时间,张道之难以窥探其中玄妙。

好在...

“这次下山,带走的宝贝不少。”

“祖师爷留下的东西,还是好用。”

张道之自乾坤袋里拿出一张符纸,以双指夹住,立于眉宇之间,开口道:

“祖师在上,弟子在下,上帝有敕,令吾通灵,击开天门。”

“九窍光明,天地日月,照化吾身,速开大门,变魂化神。”

念至此处,那张符纸,便是化作一道流光,没入他眉宇之间,

“急急如律令!”

“天目,开!”

刹那间。

自张道之眉心之上。

一缕紫光顿时射出,通天彻地!

其光芒直冲云霄。

稍后,那缕紫光,如一扇大门一般,被人缓缓打开。

直至化作一只蕴有光芒的天眼。

张道之与雷霆接触那一刻,自觉过去无穷岁月,不知被多少雷力击打周身金光。

但在赵长歌等人看来,却是仅过去几个呼吸功夫罢了。

包括那天眼异象,也只是瞬息即逝。

暂时打开天眼的张道之,已然能够做到手眼通天的程度。

周遭寰宇间,所有的气机、生灵,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甚至,这只天眼,还让张道之看到了转瞬即逝的一条岁月长河。

这是他第二次看到这条长河。

第一次,是王守义用近乎接近于圣人的‘道’,通过圣人压运至宝,带他入梦一场。

可是那一次,他见到的,是过去,并非未来。

而这一次,已开天眼的张道之,看到的,是未来可能存在的一种结果。

岁月长河,不知源头,但却能清楚看到这条河流一旦到了某个至关重要的拐点,便会分出许多支流。

仿佛象征着未来的几个结果与不可预测。

张道之所见一幕。

是一座古老城关前的尸山血海。

是龙虎山陡然崩塌,千年传承毁于一旦。

但天师府弟子却面无悔色,一个个前赴后继,不知奔向何处。

是一名身着紫金道袍的中年道人,立于万万人之前,一手捧书,一手持剑,独自面对未知。

见此,张道之不由得一愣,竟是因窥探岁月长河而入了魔障。

旋即。

那立于岁月长河某处节点的中年道人,周遭萦绕万里紫气。

只见面容模糊,缓缓转身,手指轻轻一点,整条长河瞬间激荡开来。

“张道之!”

突然,一道让张道之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传来。

似乎来自比遥远天际处还要遥远的地方。

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明说。

这道声音,使张道之迅速回神。

他当即稳固本源,避免入了魔障。

此刻。

饶是已开天眼的他,仍旧不得见那缕真正生机。

“这怎么可能?天下万千气象,天目皆可观之,我为何找不到那缕生机?”

一时间,张道之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绞尽脑汁,想尽平生所学,可却从未见到这般古怪的情况。

“这玉晨雷,是假的吧?”

张道之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

手中天师剑灵智迸发,突然颤栗。

自剑体之内,跃然而出一道灵蕴。

汇入张道之刚开不久的天目当中。

刹那间。

那缕灵蕴,让他回到了幼时。

那时的他,已经登上龙虎山,正式拜在老天师门下。

张先拉着张道之的小手,自山脚缓缓登顶天门山。

二人一前一后,矗立于峰顶,看到了仙鹤齐鸣,见到了万物众生。

张先问了他一个问题,

“道之,你说,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张道之不假思索,奶声奶气的回应道:“我活着即为生,我死了即为死。”

张先抚须大笑两声。

随后,便负手而立,一直在看着不远处的仙鹤。

忽而,就在这时。

有一只仙鹤突然撞击在石壁之上。

鲜血缓缓流向大地。

它的身躯,亦被蛇虫鼠蚁、山中走兽、空中飞禽啃食。

而它的血液流淌之处,都化作了磅礴生机。

张先知张道之悟性聪慧,笑呵呵道:

“一鲸落,万物生。”

“你认为,那鲸,这鹤,是生是死?”

张道之思虑片刻,“是生,也是死。”

张先莞尔一笑,

“生死阴阳,轮转不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此为自然。”

“生与死,可为生,可为死。”

张道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弟子刚上山那会儿,有只仙鹤对我说,它命数将绝,让我吃了它,它算生算死?”

张先反问道:“你说呢?”

张道之摇头不解。

张先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眼神里尽是透露出长辈对晚辈的宠溺之意,

“那只鹤对你说,你吃了它的肉,便能增长修为。”

“你若修为增长,便能斩妖除魔,维护苍生,你将来所救之人,或许就是那只鹤的转生。”

张道之恍然大悟,“因果?”

张先道:“应该说是承负。”

因果与承负,其实有着巨大区别。

前者是通过前世今生未来三世,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其报应观是仅限于自身,只讲究极致的行善,重因果者不重杀生,但杀生若是为救人呢?

比如,重因果者,正在惩罚恶徒,因一念之仁放走恶徒。

恶徒继续行凶,他重因果,还是不会杀了那恶徒,而是一心引导其向善。

倘若杀了恶徒,便是动了杀念,无论动机,都要下地狱。

这是佛教的观点,所以他们才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后者却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用天、地二道来论证人道。

张道之食鹤肉为承,今后,便要有所付出。

这个付出可能是救人,被他所救之人,没准也能承了这份承负,将来也去为他人,救他人。

反之,如果他是为了惩戒恶徒,结果因一念之仁放走恶徒。

事后恶徒继续行凶伤害他人,那么,张道之便要身担承负。

杀了那恶徒,以消弭承负。

这是道教的观点,道爷看你不像个好人,那道爷就亲自将你打进十八层地狱。

道爷看你是好人,那就助你长生、成仙、修行,然后你再去帮着他人惩恶扬善。

其报应观更侧重于自然而不重自身,是以宇宙的宏观角度来看待。

是能够以自身行善积德的方式,而影响到后人、周边亲朋。

也可以将因果与承负,理解为是一纵一横。

总结来说,道教的承负观念,可以治国。

但佛教的因果观念,却不行,可佛教的因果观念,能治人。

明明是天师,却总以为自己很弱!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