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尘说道:
“宓儿,人心很小,**却很大,我段尘,自以为有霸主之姿,所谓妾室,我喜欢,可以娶,我需要可以娶,但两者条件都未达到,又何必着急呢?”
“你且放心,无论未来我纳谁为妾,你终究是这府内女主人,现在,你不必多想,就是要好好把孩子生下来,稳固我的根基,和家庭的根基。”
甄宓对他很重要,一是情感,二是家世容貌,三是能力。
别的不说,就说现在北方松江,嫩江,黑江的开发,各种湿地沼泽,各种河流水系,没有甄宓,辽东至少要多投入一半成本。
但有了甄宓,他也就有了稳固的大后方建设条件,能够源源不断的将南方汉民和异族迁移到北荒之地。
辽东开发能够如此顺畅,甄姬的功劳不小。
(水平有限,只有一个女主,其它都是工具人·····)
····
张飞和太史慈回来之后,蒙古西征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固,李凯之彻底统一北方,并且收复燕云汉地,彻底征服中原各族,割据建国。
早先南宋或想到了要压制或是派遣官员接守失地,但随着北方顺利,南宋也明白,北方这个庞然大物已经不是他们能够控制了。
蒙古精锐大损,仆从军和北方汉人军队彻底效忠李凯之,加之从巴蜀地区迁移的百姓,以及华夏源源不断的支援。
辽东军走后,局势逐渐平稳。
此刻,李凯之并没有选择贸然进攻草原,东部地区的蒙古人虽然已经被歼灭,但西征的那支队伍依然主力尚存,虽比东部不如,却也难以对付。
北方民心未稳,急需时间安稳发展。
加之蒙古人多遭杀戮,早先西部西夏各地,基本全部被屠杀一空,金国同样损失惨重,中原大地万物凋敝,经济重心彻底完成南移。
李凯之收复北方,对南方的宋国来说是极为复杂的,一个汉人掌控的政权建立,会让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失去最后的正当性。
紧接着的,便是一场无法压制的南民北迁的浪潮。
李凯之很聪明,南宋无力北攻,他同样需要稳固环境,因而其名义上仍然作为南宋节度使,却在实际上行割据之事。
如果换上任何一朝,皇帝是绝对不同意的,但对于早就被蒙古人吓破胆的宋国来说,李凯之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北方有屏障的可靠。
况且,还于旧都,收复燕云如此大的功绩,大宋自然是想要欣然笑纳的。
因而,朝堂上下,一致加封李凯之为北境王,捏着鼻子无奈认同其对北方的合理掌控。
两方不敌对,南北皆为宋,李凯之便能够兵不血刃的吸取南方之元气,以分派土地为理由,招揽宋国流民北迁耕种。
同时在华夏帮助下,建立几座现代工业城市,稳固其经济基础。
自此,蒙古西征秘境的华夏区,便出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实际上的南北朝局势。
华夏又多了一个足够扛鼎的顶尖主打秘境国。
此刻,李凯之很平静了。
他的内心已经少了些许早日的激动之色,更多的是一种淡然,极致的淡然。
“见识到了神话三国,方明白这世界之大啊!”
说完此话,他叹息一声。
早先,他以为华夏信息军团和导弹无敌;后来秘境出现,他又认为蒙古骑兵基本不可战胜;而到了现在,神话三**队砍蒙古兵如同杀狗一般,又带来了他极致震撼。
所谓的体系差距,短短两阶,竟然如此之大,特别是从个体延伸到了整体之后,更是天差地别。
不在多想,李凯之开始办自己的事情:
叫来麾下心腹,其中探索者居多,很多都是从南方带着势力百姓迁移而来的心腹,有了这批人,李凯之基本不用担心自己对中原的掌控。
至于说宋国是否愿意?
他们或许会很高兴,所谓流民,总是不安定的因素罢了,对他们来说,能够少花点钱养兵,自然是好事。
当然,哪怕有不愿意的,也没有反抗之力了,宋国不想内战,他们也没有能力内战,这种局面,好似是他们幻想当中最好的了。
“我准备迁都燕云,大家认为如何?”
李凯之开门见山,直接说道。
“北方距离蒙古军极近,况且辽东尚未收复,是否过于危险了一些?”
“对,总督,北方燕云之地,汉人离心多年,恐怕很不稳定。”
“汴京商贸发达,乃是天下中心,如今迁移北方,很难保证稳定运粮。”
众人相继发言,都表示不支持,可李凯之心中已然有了想法。
“其一,华夏同意将大运河裁弯取直,直接联通幽燕,加上即将修建的铁路,交通运输完全可以解决。”
“其二,蒙古主力在于西部,北方汉人离心,正是要整合的时候,定都北方,更能稳定民心,防御异族。”
“其三,宋国孱弱,但终究有北伐之能,如今我们立国不稳,内部急需发展,如果将中心放到中原之地,将来进攻宋国,将没有稳定后方,而如果放到山东山西以及河北,建设工业,将来就会有更稳定后方。”
接连三点理由,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李凯之能依靠宋国防御蒙古人那么久,自身无论军事还是内政都是顶尖的。
如今所谓的基业,说白来还是段尘打下来顺便给他的,李凯之接收的很忐忑,甚至有些赶鸭子上架。
半年时间一统北方,内部复杂可想而知。
但是现在,他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做出改变。
商议结束,迁都开始。
蒙古西征宋国北境王——李凯之,开始了急速发展的步伐。
·······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