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移师建康

完颜亮收到的捷报是,徒单合喜攻下了盐城。

金国夺取盐城,就对宝应的左侧后翼产生了威胁。

因为山阳城南一场惨败而陷入不利的局面,也立即得到了缓解。

完颜亮大喜,暴怒的情绪也为之缓和下来。

只是,喜色刚刚浮上眉梢,便又有一个坏消息传了来。

辛弃疾领着大宋的两千轻骑兵,在十数万金国战兵在淮东战场上的驻地缝隙间穿梭来去。

结果被他走了“狗屎运”,烧掉了金国运粮的漕船三十余艘。

“辛弃疾,骑兵,烧毁漕船三十余艘?”

完颜亮咬着牙根,一字一顿。

他不理解,他很不理解。

一支骑兵,是怎么把漕船给烧毁的。

“是,是,辛弃疾纵骑四处劫掠,发现了运粮船队。

他依据天色和船行的速度,判断出船队夜晚可能停泊的两条支流中的三座码头……”

那报讯人战战兢兢:“辛弃疾纵马夜袭,连捣三座码头,终于找到了已经泊岸的漕船。

他不等船队起锚扬帆,便一把火……一把火……”

几十条粮船啊,那是多少粮食啊!

完颜亮的心都在滴血。

他一把揪住报信人的衣领,咬牙切齿地道:“押粮官是谁?”

“苏……苏保衡。”

“又是他!”

完颜亮两眼一黑,被李通一把扶住。

“苏保衡如何了?”

“苏大人当时宿在码头上,没在船上,反倒因此逃过一劫,不过……不过仅以身免!”

“把他带上来,带上来!”

完颜亮拍案大骂。

那报信人苦着脸道:“苏大人逃离码头时,一脚踩空,从码头上摔下去,扭伤了腰,现在动弹不得,未能亲自前来向陛下请罪。”

完颜亮定了定神,哆哆嗦嗦地就去摘腰间宝刀。

“拿去,朕赐他自刎!叫他去死,叫他赶紧去死!”

那报信人眼见完颜亮气的嘴唇都白了,也不敢多说,赶紧双手接过宝刀,便膝行退出了门外。

李道肃然道:“陛下,数十船粮草被烧,前军供给必然紧张。

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前敌缺粮以及后方筹措两方面的困难了。”

完颜亮何尝不知,攻下盐城的喜悦顿时也荡然无存了。

盐城的确是一个军事据点,但要说军事上的地理位置,却也没有那么重要。

从盐城攻打宝应的话,还要绕过射阳湖呢。

比起几十船漕粮的损失……

盐城有大量沿海盐场,是大宋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是,短时间内,占领盐城,却也不会对大宋产生什么影响。

而对金国,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缴获了很多盐,失去了很多粮,你让士兵们都吃盐吃成“燕巴虎儿”吗?

完颜亮也冷静下来,缓缓下达了军令。

“固守山阳城、盐城,集结兵马夺于盱眙,对淮东宋军形成俯压之势。”

“守城之军每日用粮酌情减少,同时命令南京开封府,再筹粮草运往淮东。”

李通锁眉道:“陛下,后方粮草供给也很紧张,况且还要长途运来。

前线将士一旦减粮,士气必然受挫,不如从寿春调粮过来,以解急需……”

“不行!”

完颜亮立即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李通的建议。

“淮西方面的储粮,一粒也不能动!否则朕佯攻淮东,实取淮西,渡过大江,直抵建康的计划,就彻底完蛋了。

至于说士气军心……”

完颜亮狞笑:“建康乃宋朝金粉之地,秦淮河上青楼妓馆林立,风月无双。

只要攻下建康城,朕十日不封刀,叫将士们玩个痛快!还怕军心士气不能恢复?”

完颜亮恶狠狠下达将令:“命令,温古孙额都和杨棠,逐手接管淮东军事。

你对外仍做出朕驻跸于楚州假象,将朕的主力,分批分期,调往淮西!”

李道称诺而去。

宋金两国在淮东接触战中,宋军连陷两城,失了地。

但是,从兵力折损上,却是金国损失更大,和宋军的战损比接近了五比三。

原因是金国是进攻的一方,而且在山阳南郊的那场野战中,中了埋伏,损失惨重。

淮东战场就此进入了僵持阶段。

楚州城里,金国皇帝的大旗还在城头飘扬。

宝应城里,大宋丞相的大旗也在高竿上飞舞。

但是两个老六,已经前后脚地潜往西边去了。

双方的斥候,其实在这一阶段,深入敌后侦察情报的可能已经很小了。

一则,双方占据地区全部沦为了战区,接受了军事管制,怎么可能容许平民百姓打扮的你走来走去。

而且,你就算得到了准确情报,也送不出去啊。

等你迂回辗转,绕过战区,再把情报送过去时,情报中提到的情况,早就不知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种时候,前方将领还不如没接到这滞后的军情,反而会影响他做出正确判断。

就如赵构就喜欢对前线具体战役指手画脚进行干涉。

当年岳飞顺昌战役后,继续向北开拔,已经收复河南,兵锋直抵黄河。

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决战性的战役大捷成果。

赵构因此心存疑虑,担心这是金军诱敌深入,于是下旨撤军。

结果等他的旨意送到岳飞手里时,岳飞已经接连有了郾城大战和颖昌大战,重挫了金军。

事实证明,赵构的担心是多余的,此时可挟大胜之锐,继续进军。

可是,圣旨来了。

而岳飞是干不出“将在外,君命有所受”的事情来的,只得在措词严厉的圣旨要求下撤军。

而这时,赵构才收到郾城大战、颖昌大战,消灭了大量金军主力的消息。

赵构大喜,又急忙下令继续北伐。

结果等他的旨意送达时,宋军已经开始全面执行他的撤退计划并且已经撤军了。

赵构和前线的消息时间差,在十到二十天之间,他却直接干预前线战事,岂有不败之理?

同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川陕战场上。

所以,读书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统兵大将则是尽信情报莫如不信情报。

双方进入僵持阶段后,杨沅是依据敌我僵持的状态,评估了双方僵持战中的实力,再依据前线斥候观察敌营的细微变化,做出转移淮西的决定的。

而完颜亮的离开时机,也大抵如是。

十一月二十六日,杨沅在水师大都督林荣跃亲自率舰队护送下抵达建康。

建康留守张孝祥、副留守温泫臣率领陪都大小官员前来迎接。

淮西御前诸军都统制邵宏渊此时移师驻扎于濠州,不能亲自前来,也派了心腹将领,到建康来拜谒丞相。

陪都官员之众,俨然一个小朝廷。

这里有好几套官僚系统。

首先是张孝祥的留守司,统管建康地区一切军政大事。

然后是地方行政体系,知府、通判、兵马钤辖等。

接着是总领所,总领淮西财政,负责军队粮饷供应,隶属户部。

之后就是沿江制置使,负责建康防务,也就是主管军事的副留守,如今就是温泫臣了。

建康的驻屯大军、水军及沿江州城戍军统由其节制。

而在其前方,还有淮西驻军,由此构成一前一后,分别依托淮河和长江的两条防线。

此外,做为陪都,这里还有行宫官员。

这行宫官员可不是相当于一个大号的驿丞。

行宫掌握着一部分禁军,而且能够对建康地区的行政和军事进行一定的干预。

所以,行宫留守判官就相当于一个副留守。

因此,建康等于是有一个留守、两个副留守,三者相辅,又相互牵制。

上一次杨沅途经此地,只有张孝祥一人,便衣轻车,前来接迎。

这一次却是建康诸系统官员全体出动。

陪同杨沅来建康的,是率领马军司禁军的辛弃疾。

建康可是虞允文一战留芳千古的地方。

对于玄学这玩意儿,杨沅还是有点含糊的。

所以,他也有考虑过带虞允文过来。

毕竟,这里算是虞允文的福地。

不过,虞允文可是大宋被打的落花流水时挺身而出,制造了一出绝地反击的奇迹的。

如今自己去了建康,淮西方面的战斗,会打到那个份儿上吗?

非得打成那副模样吗?

再者说,吴挺和辛弃疾都是年轻人,都是锋芒毕露的时候。

别看在他面前,这两位年轻的将帅,当世的豪杰,彼此间一副“温良恭俭让”的好学生模样。

杨沅若是离开淮东,这两位只怕未必还能那么“相敬如宾”。

虞允文就不然了,一位性情宽厚的长者,让他和吴挺打配合,想来彼此会更加和睦。

到了杨沅如今这个位置,放眼看天下时,考虑的只是大方向。

具体操作时,对于执行人的能力和性格、执行人之间的关系,才是他考虑的重点。

所以斟酌再三,杨沅还是把辛弃疾这头猛虎带来了江东。

“丞相舟车劳顿,着实辛苦了。”

行宫留守判官王瑞琦做为建康副留守,级别还挺高。

他算是继张孝祥和温泫臣之下的建康三号人物了。

等张孝祥和温泫臣与杨沅见礼说话后,王留守立即迎上前,满面堆笑。

“丞相下榻之处,就安置在建康行宫,还请丞相移驾。”

杨沅听了,眉头便是一跳。

行宫?

那是大臣能随意住的地方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