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通过英国和西班牙的接连声明有效阻止了这场战争的继续扩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洲局势在德国和俄国进入战争之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皇同盟彻底成为过去,接着走来的就是德奥同盟与俄国之间的对抗。
虽然德奥与意大利将三国同盟条约保护得很好,但意大利与德奥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什么秘密。
不只是西班牙,包括法国,俄国甚至英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都认为意大利已经和德奥之间签订了一份不为人知的同盟条约。
这份同盟条约签订的目的也很简单,德奥是为了弥补损失俄国之后的空缺,毕竟意大利也是一个列强国家。
而意大利则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大腿可以抱,毕竟意大利陆军的表现欧洲各国众所周知。
别看意大利的人口比西班牙多很多,但在欧洲大陆的话语权方面,意大利是如何也比不上西班牙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差。西班牙军队哪怕在波旁王朝统治的最后阶段,其战斗力也算得上是中等以上。
经过卡洛的多次改革以及改进武器装备之后,目前西班牙陆军的战斗力不说是欧洲顶尖,也绝对是欧洲各国陆军中最强的那一批了。
虽然意大利的陆军战斗力较差,但德奥同盟拉拢意大利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首先就是意大利的农业和工业规模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工业规模比不上其他欧洲列强,但相较于非列强国家也是相当优越的。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相邻,奥匈帝国又与德国相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在战争时期,意大利的物资也能通过奥匈帝国运往德国。
之前也提到过,德国位于中欧的四战之地,东西分别是两个强大的列强法国和俄国,北边就是波罗的海,北海和丹麦。
再加上德国的海军力量相较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并不具备优势,这导致德国在战争时期很容易被切断后勤补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意大利明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虽然在军事方面无法对德国提供太大的帮助,但在其他方面也能证明自己作为列强的底蕴。
面对已经隐隐展现自己的三国同盟,德国人就算再看不起意大利,也不得不为了三国同盟而寻找其他的帮手。
虽然英国的警告让法国打消了加入这场战争的想法,但对于和俄国的逐渐接触,法国人是不打算放弃的。
反而可以不在这场战争中达成同盟条约,但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靠拢和俄国的关系。
如果是俄国赢得这场战争,或许还能减缓法俄同盟组建的进度。但要是德奥同盟赢得这场战争,或许在战争结束之前法俄同盟就已经有相应的条款了。
和这些都有自己的盟友或者要有自己盟友的国家不同,英国和西班牙在结盟事件上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
当然,真正尴尬的是英国。
因为英国与法俄都有较大的矛盾,而另一边的德奥意同盟又有三大列强参与,这也代表着英国不可能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他们更多的会平衡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实力差距,从而让英国这个特殊的存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对于西班牙来说,只要西班牙愿意,就可以加入任何一个军事集团当中。
首先是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其次就是西班牙的综合实力并不弱,甚至比意大利还要强一分,差不多和奥匈帝国处于同一级别。
奥匈帝国是因为国内主体民族数量并不多,匈牙利等邦国独立性太强这才影响了国家综合实力。
如果奥匈帝国的几千万人口全部是奥地利人,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未必会弱于德国。
而西班牙的缺陷就是人口相对太少,甚至还不如意大利这个后起之秀。
西班牙可是数百年前就纵横欧洲的老牌强国,而意大利是在卡洛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才统一全国的。
按道理来说,西班牙的人口怎么着也要比意大利多。但实际情况就是,西班牙的人口不仅落后于其他列强,也远远落后于意大利。
不过因为自身综合实力的原因,人口方面的差距也到被其他国家忽略了。
相较于西班牙来说,英国人的处境就略显尴尬。
英国固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英国人的光荣孤立政策让他们和欧洲大陆越来越远。
再加上英国人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拥有最富庶的殖民地印度,这也让欧洲国家和英国之间有着较大的沟壑。
纵观所有欧洲列强,还真没有发现和英国有着较好关系的国家。英法英俄矛盾自然不用多说,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也有着深仇大恨。
倒是英国人和德奥同盟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劲,这或许也是英国唯一有可能加入的同盟势力。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英国人在19世纪末差一点就和德国人达成了同盟条约,如果这样的同盟条约能够达成,一战的结局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可惜的是,奉行保守和孤立主义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极力反对张伯伦所提出的与德意志帝国结盟的建议,最终让有可能的英德同盟直接流产。
当然,这里的张伯伦指的并不是二战力推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阿瑟·内维尔·张伯伦,而是他的父亲约瑟夫·张伯伦。
此时的张伯伦家族在英国政坛也算是新贵,约瑟夫·张伯伦虽然没有问鼎首相的最高职位,但他在历史上也以反对派首领的身份搅动着英国政坛的风云。
除了阿瑟·内维尔·张伯伦这个二儿子成功成为英国首相,并且被世界历史所记载之外,他的长子奥斯丁·张伯伦也在20世纪初期多次进入过过英国内阁,并且担任的还都是财政大臣或者外交大臣这样的重要职位。
虽然英国人目前的处境很尴尬,但对英国的尴尬处境表达关注的,实际上也就只有英国人了。
在欧洲大陆,大家更关心的是这场战争的情况。
正如从西班牙和奥匈帝国签订了相关的贸易协议,法国和俄国也在战争爆发后加快签署了一份贸易协议。
这份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法国向俄国输送俄国所需的战略物资,毕竟想要靠俄国自己的工业抗衡德奥两个工业强国的工业,未免还是有些太过勉强。
除了与俄国达成相关的贸易协议之外,法国还和俄国签订了一份贷款协议。这个时候已经还清50亿法郎赔款的法国政府还是相当有钱的,俄国贷的那几亿法郎对于法国政府来说只是洒洒水而已。
法国人的支持也是俄国继续打这场战争的信心所在。要是光靠俄国自己的经济和工业支持,恐怕没几个月的时间俄国国内就要宣告破产了。
对于法国在背后支持俄国的事情,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着法国给俄国加血,论消耗战德奥还真不一定是俄国的对手。俄国比较欠缺的就是经济和工业,法国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点。
而俄国自身拥有上亿的人口,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争对于俄国来说,损失多少万人都能接受。
而对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来说,他们肯定不能接受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太多的兵力。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口加起来还没有俄国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落后于俄国。
在人力方面的消耗,哪怕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士兵能够与俄国达成1:3的战损比,对于德奥来说都是比较亏的。
特别是奥匈帝国,作为主体的奥地利人是有限的,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这也代表着这场战争对于德奥来说只能谋求快速获胜,否则就只能寻找和俄国和谈的时机了。
法国不断的给俄国输血对西班牙来说反而是一个好消息。这其实也代表着,德奥想要打赢这场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战争持续越久,对于作为中立国家的西班牙来说,能够赚到的钱和拿到的好处也就越多。
在战争的前一个月里,参战的德奥俄三国基本都处于紧急动员状态。
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被调动到前线,许多预备役和壮年男性也被征召入伍,紧急开始为期几个月的训练。
随着三国都扩大了军队,他们的武器也迎来了极大的缺口。
就以奥匈帝国来举例。
奥匈帝国的战前常备陆军人数只有27万人左右,一个月后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接近40万人。
虽然各国也会囤积一定的武器装备进行战略储备,但对于常备陆军只有27万人的奥匈帝国来说,他们是不可能囤积太多的武器装备的。
毕竟这个时代的武器更新换代还是很快的,囤积太多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战争爆发,在武器更新换代之后,这些淘汰的库存武器可就成了废铁了。
奥匈帝国所有的军火仓库加起来囤积的武器装备也就只有不到10万支步枪,在全部武装的军队之后,奥匈帝国内部居然还有超过3万支步枪的缺口。
这些缺口自然被奥匈帝国的盟友意大利和西班牙弥补,其中贡献最大的就属西班牙了。
西班牙对外出售的步枪一共有两种型号,第1种就是现役步枪马克沁M1884式步枪,另外一种就是已经淘汰的落后产品维塔利M1872步枪。
这两款步枪的性能表现还是有着较大差距的,在价格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西班牙目前拥有的维塔利M1872步枪基本都是近卫军,皇家陆军和殖民地军队淘汰下来的二手步枪,售价更是只有新枪的一半不到。
而另一种全新的步枪马克沁M1884式步枪因为是现役步枪的原因,能够买到的大部分都是皇家军工厂生产的最新产品。
这也导致一支马克沁M1884式步枪的售价几乎是维塔利M1872步枪的三倍,搭载了无烟火药的步枪子弹也是黑火药子弹造价的两倍以上。
在与奥匈帝国的军火贸易当中,奥匈帝国并没有选择两支步枪的任何一种,而是选择了同步购买两种步枪装备自己的军队。
那些比较精锐的由奥地利人组成的军队,他们获得的武器肯定是最先进的马克沁M1884式步枪。
至于剩下的捷克人,匈牙利人和其他民族的士兵组成的军队,他们就只能拿着二手武器维塔利M1872步枪稍微凑合凑合了。
不过因为黑火药子弹的造价比无烟火药更便宜的原因,这些拿着二手步枪的士兵也能获得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子弹供应方面比拿着新步枪的士兵子弹供应更加充足。
仅仅是在战争爆发的前一个月里,奥匈帝国就向西班牙订购了超过2万支步枪,向意大利订购了超过1万支步枪。
也正是这场战争,让西班牙开始了对部分殖民地军队的换装进度。
能够最早换装的也就只有殖民地军队的几个师,这几个师的战斗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对非洲土著的作战中,殖民地师发挥的作用远超殖民地守备团。这些殖民地师也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如果未来欧洲大陆发生战争,他们也能在西班牙战场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较于奥匈帝国,德国的武器装备空缺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一方面是德国自己的军工产业比较强大,另一方面就是德国的预备役人数更多,对于武器装备的库存也比奥匈帝国多得多。
事实上,奥匈帝国20万的常备陆军,囤积超过10万支步枪已经相当夸张了。
而德国人拥有接近50万的常规陆军,他们囤积的步枪数量已经接近20万支。
再加上德国国内军工厂加急生产提供给军队,这让德国在战争的前一个月里扩张了数10万的军队都没有面临任何武器装备不足的问题。
甚至德国还有能力提供给奥匈帝国一部分武器装备,包括奥匈帝国极缺的轻型火炮。
虽然波兰地区是一大片平原,但在奥匈帝国和波兰的交界处,还是有着很多山脉山地地形的。
这些地形就不适合大口径的重炮加入战场了,反而那些小口径的火炮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小口径的火炮炮弹更方便运输,后勤补给充足的情况下,火力是那些大口径的火炮比不了的。
其次就是小口径的火炮便于转移,前线战场局势相当复杂,重炮很有可能来不及拆卸,从而导致被敌人缴获。
轻型火炮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如果愿意的话,士兵们随时可以拆卸火炮搬到新的阵地中。
4200字第一更,稍后还有一更。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