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小马过河

这个万岁如果自己不解释一下,就会让人做文章了,但王巨也不是太在意,只要自己提前说了,问题也就不大了。

赵顼莫明其妙,听王巨解释完后,哈哈大笑说:“朕才勇不比祖宗,但器量却不会逊色于祖宗多少。”

这话也有一个历史背景,那便是宋真宗为太子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赵匡胤四个儿子,两个儿子早逝,但还有两个儿子活着,赵德昭与赵德芳,但久不立太子,据王巨猜测,可能是长子赵德昭乃是贺氏所生,赵匡胤不喜,赵匡胤一直想立赵德芳为太子,不过赵德芳年龄太小了,于是立太子一事久拖不决,支持王巨这一想法的证据就是赵匡胤晚年一度想迁都洛阳,修建洛阳城的官员正是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

随后赵匡胤在赵普与赵匡义之间玩平衡,赵普下去后,从洛阳城回来,赵匡胤三次亲登三弟赵廷美的府邸,然后烛光斧影悲剧发生。

大哥之误,导致赵匡义上台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将老三发配到了涪陵,二是很早就扶立了长子赵元佐。

不过赵元佐这个小屁孩不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偏偏又知道许多内幕,看着父亲名位不正,即位后还逼死了赵德昭兄弟,又将三叔弄到巴蜀,这种手段让他接受不了,发了疯。

长子不行了,次子顶上,于是赵匡义立次子赵元僖为陈王,开封府尹,史书称其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其实就是面对父亲的威压,赵元舍吓得不敢说话了。

在这种煎熬下。赵元僖病死,并且死后,又暴出他府上的小妾张氏专恣不法。打死了许多奴婢。

这种情况下,没有那个大臣再敢议立太子了。只要立了太子,太子悲催,连带着提议的大臣都要倒霉的。直到寇准进京,在寇准提议下,才立了三子赵恒为太子。

有一次赵匡义带着赵恒拜谒太庙,回皇城的路上,许多百姓蜂拥而出,拥挤于道路两边。争看皇太子,有人高呼少年天子,山呼万岁。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王巨在讲汉朝七王之乱时,还刻意分析了其原因,从西汉历史上讲,汉景帝削藩意义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没有这次削藩,后来王莽也未必那么轻易掌权篡国,然而放在整个历史上来说。这次削藩意义非同小可,且看西晋的八王之乱,南北朝那么多亲王谋乱。同样也剖析了宋朝将宗室子弟放在京城当猪养的原因。

做为封建国家,皇权能平稳过渡太重要了,即便太祖也承认了其重要性,所以才一再夸赞了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其实吕端的功劳,正是保障了宋真宗能够平稳的接替了宋朝的皇权。

但在当时,赵匡义心中很不悦的,甚至公开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

几名夏使脸色又阴郁起来,就连两个辽国使者脸色也灰暗了,这个杀神一直活着,不仅对西夏不利,对辽国也是一个大妨碍啊。

“为何你们十月底进了京城,却一直将你们扣押到现在,你们西夏太不讲信用了,而且居心叵测,一直想挑唆宋辽两国开战,就连某也不知道你们西夏在国书对辽国说了什么,故此,将你们扣下,当着辽国使节的面,将话当面说开。”

耶律宽“恍然大悟”,问:“你们宋朝当真不向西夏继续用兵了?”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件事,阿里骨,”王巨说道。

阿里骨只好硬着头皮站了起来,他被押到京城后,还捞了一个国公,只是这个国公很不大好听,叫戎国公。

“耶律使者,平西堡之战前,我朝未向西夏用兵吧。”

“我们不大清楚。”

“祝能野乌禹实,你来回答。”

“没有,”祝能野乌禹实硬着头皮答道。

“阿里骨,某在平西堡筑堡砦,你率领八万大军围攻平西堡,这八万大军当中有几万是西夏军队?”

“五万。”

“耶律使者,不但西夏派出了五万大军想要加害于某,其主将还是去年我们释放回去的仁多保忠。当时平西堡中只有六千余官兵,不但遭到了八万军马围攻,还被阿里骨蛊惑了廓州一些部族,陆续加入了围攻敌军。某在未修建好的平西堡生生血战了三十多天,不但某被迫站在城头上参战,就连某身边的侍卫都生生折了一半。按照你们国书上所说的,只能西夏入侵我朝,不得我朝对西夏用兵,否则你们辽国就要对我大宋用兵相向?”

耶律宽如何回答,他只好愤怒地看了五名夏使一眼。

“辽东那边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只通过高丽使者转述,得知你们辽国此番为了平乱,损失比较严重。这个是真是假,我不清楚了。”

几名夏使脸色灰暗,难怪西夏败到这份上,辽国一点动静也没有。

“但就是没有辽东之乱,我朝岂能惧怕你们辽国。阿里骨,你来回答,如果辽国入侵我们大宋,以某的才能,孰胜孰败?”

辽国现在有多少战斗力,宋朝不大清楚,阿里骨同样不大清楚,不过有一个例子可以比喻,那就是当年辽兴宗伐夏的河曲之战。至于西夏与吐蕃战斗力,最少是五五之数吧。

虽然这样参考不能当真,但最少能做一个参考。

并且平西堡之战失败后,阿里骨也醒悟过来了,他苦涩地说道:“耶律使者,如果是太保继续掌兵,你们契丹现在与宋朝开战……必败,必是惨败!”(未完待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