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未来

在这时代,有几人是最富有代表性的。

王安石,在他心中,强国为主,民为辅。

赵顼也是这个心理,所以两人见面,一拍即合,不过赵顼还要加上一条,强君权,君权才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有了制衡术。

王巨有点儿类似,但实际还是不同,在王巨心中,是以民为主,只有国家尽可能的公正了,百姓富裕了,自然也就拥护国家了,这两者的地位,前者比后者甚至更重要。因为宋朝不象是****,能看到许多先进的国家了,政府若是无能,让百姓过着贫困的生活,那怕再封关闭国,早晚百姓还会得知真相,最终反对统治阶层。但在宋朝,除了宋朝,还有那么国家更富裕?因此这个公正比富裕都重要的多,也就是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实就不存在民与国的区别,因为国是所有民的,所有民,则就是国。

不过三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个民,是全国所有的百姓。

司马光与文彦博则不同,他们认为国家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何谓统治阶层,那就是包括皇帝,士大夫,权贵,这些人才能称为民,至于庶民……那就是****了。

王巨所讥讽的尊卑有序,其实也就是这个。

还有,党可以代表国家,可以治理国家,但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以身作则!

如果治理这个国家,再加上一个官本位思想,那不叫治理,而叫统治,所以贪污受贿了,以权谋私了。中饱私囊了,安于享受了……那什么也不要说了。

所以王巨对这个官本位思想十分排斥……但他隐瞒得比较好,因此看上去。与赵顼思想比较接近。

关健是王巨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是比较强硬的。王巨是在不断地妥协的……其实大伙儿都错了,王安石是一直想用妥协来换取变法的成功,只是没有找到好办法去妥协。王巨的妥协是一个假像,在大方向上他根本就没有妥协过。

关健是王巨就要下去了,看似要权利要信任要支持,实际对权利富贵一点也不留恋,越是在这时候,就如王巨才回来所想的那样。赵顼猜疑心越小,愧疚心越大。

关健是小程现在的地位比较低,先是一个妓子,后是一个小程,你们都想干嘛?

这么多关健……

好了,赵顼越说越愤怒:“与客携酒,微薰梅花过,北风如刀。

二弹劾王巨不当蛊惑皇上,将延和殿当成菜市场,生生弄出一个闹剧般的审问,延和殿是什么地方?难道延和殿如今变成了各州县衙堂了吗?

三弹劾王巨心机深沉,这件事看似不合理,实际很合理,正是王巨选择了小程,才让大家相信。再用小程打击广大功勋老臣,甚至包括小小案,都是王巨一手策划的。

说得……真的很对啊。

但问题是谁相信他呢?

司马光上书后,也知道这个结果,他又说了一句,听闻此事后,臣夙夜不眠,两年后,大宋危矣。老臣知道王巨这个奸贼看到这份弹劾奏章后,必会对我打击,臣自己儿回涑水去吧。

意思是王巨将西夏拿下来后,声望达到了巅峰,那时候说不定就有反意了。

这太恶心王巨了,如果赵顼真的听信了司马光之言,那么王巨出兵西夏,必然会对王巨有一些掣肘的动作,那样王巨还想平灭西夏么?

而且效果赫然,王巨看到这份弹劾书信后,不得不说了一句:“臣一旦去了陕西路,请陛下务必于潼关集结重军把守,于关城之上,置放五十门火炮。”

潼关守住了,王巨就是手中有重兵,也不能东进了。

赵顼解释。

王巨又说:“陛下,臣知道陛下对臣十分信任,但众口难辨,如此,才能可以封住某些人的嘴巴。以后,同样可以当成制度。不仅是西夏,未来还有辽国呢。如果再象五路伐夏,或者三路伐辽那样,群龙无首,各自为战,还会败北矣。但将大军交与某人之手,他一定是臣这样的大臣吗?如果其心叵测,那该如何是好?”

赵顼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然后王巨不顾赵顼反对,亲自下令,兴修潼关城,又于上面布置火炮,又对赵顼说:“潼关主将,请于臣离开京城后,由李清臣选拨。”

为何呢,李清臣也旧党,与王巨关系不是很和睦,因此让李清臣挑选潼关主将,绝对不会挑选亲近王巨的主将。这样才能将潼关扼守住。

赵顼迟迟。

实际在后宫中,高滔滔听到这件事,眉头也舒展开来。

但王巨于其说给赵顼听的,其实就是说给高滔滔听的,都这样了,老人家,你放心了吧。否则自己去了陕西后,这些家伙挑唆个不停,万一赵顼有变,自己大事休矣。

这也能算是未来……!

两人算是较上劲了,司马光拿王巨无辄,王巨也拿司马光无辄,人家修了资治,也算有功的,言者无罪乃是大宋的规矩,就算上书说了一些过份的话,他自己离开洛阳回涑水了,王巨又能拿司马光怎么办?

甚至王巨想借此强行将洛阳这些耆老遣散,都没有办法做到了……

因此,王巨讥讽地问了一句:“始至今日,司马光等人仍想将我踩死,想破坏我的伐夏大计,你让我如何处理程颐呢?”(未完待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