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当时面对着千夫所指,留在内陆能做什么?”
不到彼岸,能带来这六样大礼么?
这说明王巨对宋朝很忠心的。
赵顼后悔地说:“当初朕太急躁。”
然而章惇等人在心中则是想到,如果不是这两次惨败,即便王巨带回六样大礼,恐怕你也不会重用。
但没有人责怪王巨,王巨就是有才华吧,他也不是能掐会算的预言家。当时走了,那知道后面会有两场惨败呢。
可是有一些心理阴暗的人却在背下里,私自以为,王巨未必知道永乐城之败,但通过种种消息,可能会判断出西夏会出现政变,说不定宋朝就会以为良机攻伐西夏。一旦攻伐,宋朝就会大败。所以王巨大摇大摆走了,好让宋朝君臣知道宋朝离不开他。
真真假假,这成了宋朝未来史上最大的疑案。
不过后者想法的人并不多,至少现在惨败之下,他们就是敢想也是不敢说。
“移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涨的速度,因为移民,福建路罕有发生百姓将自己子女溺死的故事,然而韩韫所到之处,仍看到闹春荒之时,百姓吃野菜,啃树皮,以至饿得都没有力气走路。所以许多百姓明知道高利贷是一个火坑,也要往下跳,真饿得没有办法啊。难道他们个个都是好吃懒做之辈?其实不用说福建路,就是京城一带,也有这样极度贫困的人家。移民也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国家不主动调节,这样的人家越来越多,宋朝危矣。诸位莫要以为我多事,我承诺过陛下,这次回来是戴罪立功。只担任六年官职,六年后臣就致仕。”
听王巨说到这里,一起哗然。
“诸位。朝廷自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陛下再度启用我,乃是两次大败,临危救急也。是特例,不能成为常例。”
王巨一是说贫困百姓户数的蔓延,悲惨,二也是表态,不要再搞我,反正我只担任六年宋朝官员。
以后我还会回到彼岸。但这个国家搞垮了,贻害的是你们自己,你们子孙后代!
当然,想搞我,就面临我的反扑吧。
反正我也不想一直呆下去,看谁厉害。得筹备大量钱帛,调回来将银行司开张呢。
“云南路粗定,就是腾冲府开江(指恩梅开江)以西地区,因为地形复杂,只能羁縻,以东地区基本都安定下来了,又从永昌府、威楚府迁徙了部分百姓过去定居,劝说他们养马,以后出售给朝廷与商贩。并且去年冬天于木都痛击了蒲甘人,吓得蒲甘连连派使向我朝求饶。”
这件事王巨去年就知道了,实际上从前年冬天章楶就在谋划着,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与蒲甘国打上一场。
原因是自从王巨得到大理后,蒲甘国以为大理不稳定,于是悄无声息地将势力范围向北扩张,使得原来向大理诚服的兰那地区、孟范地区(泰国北部清莱一带)先后倒向了蒲甘。
不过章楶在南方被腾冲府牵制,并且内部又要镇压反叛,进一步实施改土归流,又要配合林广清扫乞弟所统治的地区,无法分心南方。
但在两人私下往来的信中,他透露过,打算通过诱导的方式,将蒲甘大军诱到边境处,一举而歼之。
去年冬天如何打的,王巨就不清楚了,大约章楶计划已经成功实现了。
这一战的意义非是要真正打败蒲甘国,更不是想占领他们,主要就是震慑,让他们不要将势力向北扩张。
反正这几年打个不停,结果赵顼都害怕误了南方的大事,没有办法将他召回来了。
“胜了就好。”王巨开心地说。
毕竟深入到了木都地区(缅甸掸邦地区的南部),几乎完全是热带密集的山林地形,对于宋军来说,这种环境下作战很不利的。
王巨又问:“陕西六路长官分别是谁?”
“永兴军是刘庠刘希道,鄜延路是刘昌祚。”
“咦?”
“这一战就是他表现得最耀眼。”
其实李宪表现得也不错,不过沾到太监,士大夫都不敢替其说话了,至于种谔,伐夏时表现太独,永乐城之败时他的表现更让人心寒,所以章惇也没有提到了,尽管种谔刚刚去世。
章惇又说道:“泾原路是卢秉卢仲甫,环庆路是赵禼赵公才,秦凤路是刘瑾刘元忠,熙河路则是苗授将军。太保想以质夫替代一人?”
其实这六路当中除了刘昌祚、苗授、赵禼外,其他三人都不能胜任,特别是永兴军的刘庠,那也是王巨的政敌。
“是有这个想法,腾冲府开江之西,就是我与质夫联手,也无法真正地管理起来。不但开江之西,包括西北部高山雪原上的一些疆域,最南方的疆域,都无法真正去管理。现在乌蒙周边地区完全平定下来,基本达到了贯通大理的目标。不过具体的情况,还要用特脚递问一问。”
“子安,现在对付西夏……难啊,两次惨败,对了,有那种火炮,想来对付西夏也容易。”
“子厚兄,那可能呢。”王巨哑然失笑。(未完待续。)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