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的使节奔赴关外、塞北和西域,尝试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不过各方第一轮谈判没有任何进展,尤其是关外三将军辖地,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完全没有跟李卫国和谈的意思,甚至更不会称臣。至于塞北蒙古各部和西域各部,虽然没有同意向李卫国称臣,却也没有立刻表现出战争的意思,明显有观望的意思。
谁都知道李卫国目前的实力,已经拿下了整个中原和南方,又打败了洋人,百万精锐大军,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对阵李卫国,各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各方只能处于防守状态,看李卫国下一步动作,若是逼急了,不排除各方联合的可能性。
消息传回北京,李卫国立刻召集文武百官们商议对策。
吴庸直接提议道:“王爷,塞北和西域,明显是在观望,关东则是大患,三将军辖地是满清最后的力量,只有彻底打碎,才能震慑塞北和西域,使其前来归附。”
“臣同意吴总参谋长的意见!另外,臣觉得元旦即将到来,王爷应先登基称帝,以新中国之气运横扫四方,届时三军为新中国而战,为皇帝而战,气势如虹,可一鼓作气荡平关东,迫使塞北和西域各部来投。”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如今归附李卫国,自然得多多献策,也不枉被信任一场。
以新帝登基之威横扫关东,这个提议顿时得到文武百官们的赞同,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吴庸再提议道:“王爷,您登基之日,不妨来一场军事演习,邀请关东、塞北和西域各部观看。可起到震慑之效果。”
“这个提议也不错,吴庸你就安排吧,把我军最强大的一面展现出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卫国点点头,同意了这项提议。
容闳出列道:“启禀王爷。美俄等国驻华公使纷纷表示愿意会第一时间承认新帝国,并希望跟新帝国结盟。英法两国驻华公使希望能够跟新帝国达成和平协议,目前英法两国似乎已经彻底放弃同我们的战争了。”
李卫国笑道:“英法两国总算是服软了,这是我们的伟大胜利。按照本王的底线,你可以继续跟他们谈判,不必着急。如果本王没有猜错的话,欧洲这时候很不太平,普鲁士的统一战争很快就会烧到法国人头上。我们手中握有六万余英法俘虏,到时候英法两国必然为了尽快结束跟我们的战争状态而选择退让的。
最终,法国也迫于国内压力,迫切需要加强国内的军事力量,而参与淞沪会战的法军还有大约四万人是俘虏,这些都是法军精锐,因此法国政府急需要将这四万法军赎回,最终放弃了柬埔寨。
公元1865年12月23日,李卫国同英法两国公使在北京签署了《北京和约》附件备忘录。
附件备忘录规定:
一:《北京和约》中各条款依然有效。
二:即日起,自1861年《北京和约》签署日至1865年12月23日《北京和约》附件备忘录签署这段时间内,凡清政府同英法两国签署的各项协约未经中国政府批准概不承认,用于战争部分的借款损失不予退还,应由英法两国的银行自行承担损失,剩余借款将用于重建被英法联军摧毁之中国人民家园。
三:即日起,英法海陆军应退出中国及藩属国之领土领海,保证不再入侵。
四:即日起,中国政府将释放英法两国战俘,英法两国政府应分别支付50万英镑和1200万法郎的相应管理、住宿、饮食和医疗费用。
五:即日起,中国、英国、法国应永远避免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备忘录共计五条,除了最后一条是废话之外,以上四条都可以看做是中国之胜利。
首先《北京和约》依然有效,这充分保证了中国之主权和尊严的完整性。第二条便是李卫国政府不承认之前清政府从英法等国的借款,也就是说随着清政府的倒台,李卫国政府将不替清政府还钱了,从1861至1865年,清政府先后向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银行借款高达一千三百万英镑,这笔钱李卫国是绝对不还的,等于让英法德等国的银行商们吃了哑巴亏。
第三条是令英法联军撤军,也包括从缅甸和柬埔寨撤军,等于保护了缅甸和柬埔寨不论为英法殖民地,彰显宗主国的强大实力。
第四条就纯粹是敲诈了,并没有直接提出让英法两国进行战争赔款,那样等于打脸,英法两国必然不接受。但李卫国绕了圈,在俘虏问题是开口索要赔款,这样英法两国也好跟自己的国民交代了,不算太丢脸。
但从赔款金额上看,英国被俘不到两万人,却只赔款50万英镑,而法国战俘虽然有四万多人,却要赔偿1200万法郎,折合约400万英镑。
显然法国被很宰了。
这是因为李卫国知道法国即将跟普鲁士爆发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瓦解,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法找李卫国报仇出气了,所以此时不敲诈法国何时敲诈?
而英国则不同了,虽然远东战败,但强大的英国海军并没有伤筋动骨,如果李卫国狮子大开口,英国人绝对不干,毕竟李卫国的海军还不足以抗衡英国海军,若是英国海军发飙到处袭击和洗劫中国沿海地区,那就糟糕了。所以,李卫国没有很宰英国,只是索要了五十万英镑,这对英国来说,并不是问题,双方皆大欢喜。
随着中英、中法《北京和约》备忘录的分别签订,全世界立刻沸腾了,因为不可一世的世界第一和第二强国竟然两次被中国打败了。
这难道是中国崛起的节奏?(未完待续。)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