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零 东山西山

如果要评选出史上最具有魔性的台词,“莫欺少年穷”多半能够入选三鼎甲。任何一个少年只要说出了这句话,似乎就会触发电闪雷鸣特效,热血爆头,事业腾飞。

可惜徐元佐打开方式不对,这么经典的话愣是没有感天动地,就连翁笾都没有被感染。

翁笾老先生走的时候明显带着怒意。

徐元佐并不担心。原历史剧本上,翁笾死后固然有首辅申时行为他写墓志铭,哀荣无限。然而子孙不争气,连他墓茔的装饰都拆下来卖了。这种身亡家败的家族,有什么好担心的?

相反,现在东山商人之中后起之秀倒是更令徐元佐更上心。

万历年间,时人以“翁许”并称,许氏正是翁笾之后执掌洞庭商帮的大家族。以翁笾如今的固执和独断,许氏多半还是附骥之人。

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可以离间?许氏对翁氏的支持到了何种地步?这些都是徐元佐希望知道的。

还有西山商人。

虽然洞庭商帮涵盖了东山西山,但是东山商人与西山商人又有不同。东山商人走的是运河沿线,北京、临清、扬州、苏州、杭州是他们的重镇。而西山商人走的是长江沿线。从苏州沿着长江西进。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昌、岳阳、长沙都是西山商人的汇聚之地。

苏州商人分了南北向和东西向,彼此联系并不深,涉及到了利益纠葛还会结下梁子。在巨人初生的时代,东西山商贾之间仍旧缺乏信任和默契。这也是徐元佐敢与翁笾宣战的因素之一。

……

隆庆三年的冬月注定是热闹的。

徐元佐在苏州的第五天,西山的豪商巨贾之家纷纷来狮子林与徐元佐“偶遇”、“邂逅”、“约会”。

只三两天功夫,西山沈、秦、邓三家都派出了家中嫡系前来与徐元佐接触。一方面是如何以商人身份统一阵线与海瑞周旋,另一方面也是寻求击败翁百万的奥援,让苏州资本更多地跟着西山商人走向两湖楚汉之间。而不是随着东山商人走向北方。

徐元佐并没有继续抛售他的社会义务论,反倒是强调账目的自主权和安全性。颇有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这倒不是专门为了制造海瑞和苏商之间的矛盾焦点,而是防止来年苏州商贾无事生非,影响他在松江的统合工作。”

徐元佐点了点头。

在如今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农夫可以算是技术人才,并非是个人就能耕地垦殖的。无论土地所有权如何变动,是归于自耕农还是佃农、是官田还是民田,需要的农夫却是恒定的。因为即便地主占有了土地,也不可能进行工业、商业开发,势必是进行农业种植。

大明为何会丢掉安南?为何会放弃海西(黑龙江以东到库页岛地区)?为何不开发台湾岛?正是因为农民不够的缘故。如果农民足够多,多到土地无法承载,西南、东北、东南,都将成为人口泄洪区,汉人自然会在安南、台湾扎根。

所以相对于节省的那点耕牛成本,人力反而更贵重。一旦牛瘟灾害解除,代耕架这种多占劳动力的工具就被束之高阁了。

“我听说荆襄苗家多牛,而汉家一样需要耕牛,却始终不能与之相比,这是什么道理?”徐元佐又问道。

沈绍棠想了想,道:“我想大约不离苗家斗牛之俗。每年决出牛王,用以配种。积年累月下来,家家养牛,牛种又好,所以牛多,好牛也多。至于汉家这边,本来人也不多,不像是江南这边连村聚族,多是小门小户,也养不起太多牛,牛种也不行。”

徐元佐追问道:“如果开牛场,分开培育耕牛、肉牛,有利可图否?”

沈绍棠面露难色,道:“这事倒是没有想过。不过要把牛从荆襄运到江南,肯定是亏本的。”

一船牛的获利肯定小于一船蓝靛,更别说鹿茸、麝香等名贵生药材了。

徐元佐摸了摸下巴,道:“如果在江南养牛,地的成本就太高了。”

江南基本告别的废地的概念。上好的田地自然可以种植粮食;次一等土地要种植棉麻;以前所谓的废地要种植桑树;就连滩涂都用来养鸭了。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土地价值,如果将地空出来大规模养牛,土地成本高,风险也无从控制。

来一次牛瘟就血本无归了。

“敬琏为何对这牛如此上心?可是家中要买么?”沈绍棠已经准备好亏点本钱,为徐元佐运些好牛回来。

徐元佐道:“我需要让松江的农民干活更加轻松些。”

只有这样,农民才能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涌入手工业、运输业、服务业。

徐元佐的松江布局,最重要的就是金山岛开港。而一旦开港,就需要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各环节的支持。就如当日他跟康彭祖分析的,从脚夫到船夫,从卸货的苦力到提供柴米的小贩,需要十万多劳动力。

当年福建的走私产业之所以发达,也是因为福建本就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自然有足够的劳动力为走私提供支持。

松江到南汇、金山,都是人少地多,大片的桑园和烟田,即便到了明末都没有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这等于扼住了徐元佐的喉咙,让他无法实现坐拥金山的目标,也无法对抗洞庭商帮托拉斯的形成。

*

*(未完待续)

ps:求各种支援~!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