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拍摄不同于电影,拍电影只要选择好几个固定的取景场地即可,拍《舌尖》则需要全国各地跑,六个导演小组是一周换一个地方,按着时间表跑步。张谭就飞得更频繁了,往往一个地方只待一两天时间。
他要统筹六个导演小组的取景拍摄,虽然不需要亲自掌机拍摄,但劳累并不比别人差。
苦中作乐的是,这可以算作环游全国,可以游览许多地方的不同山水景色,品味大千世界的风土人情。
不过也就是开头一阵子比较忙碌,等六个导演小组都走上正轨,分集导演们知道要怎么拍摄了,张谭的任务便轻松下来。
奔波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摄制组便暂停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素材的任务。
但是团队并未就此解散。
因为总导演张谭,又突发奇想,准备用过年这段时间,拍摄一部新的纪录片,一部电影格式的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
“不强求大家,愿意留下来拍摄《舌尖上的新年》,三倍工资,不愿意的可以正常放假回家过年,假期结束后正常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张谭对摄制组成员们说。
……
《舌尖上的新年》还真算是张谭的突发奇想。”
“有点难题没解决。”张谭摇了摇头,“《舌尖上的中国》是标准的纪录片,央视出资,央视播放,顾好口碑就行了。但是《新年》拍成电影,进了院线,很可能赔的裤衩都没了,以前国内没人这么玩。”
苏莎便疑惑的说:“那把《新年》也拍成标准纪录片,不可以吗?”
“可以,但是纪录片进电影院,国内还没有做过,我想开个头,做个尝试。也算是给中国纪录片事业,探索一条道路。”
“那就去做吧。”
“票房扑街了呢?”
苏莎盯着张谭的眼睛:“你还会在乎票房?你不是天天标榜着自己不爱钱,爱的是生活,是艺术吗?”
那是装逼的话。
张谭用小拇指搔了搔眉角:“票房扑街了,不是砸了我的招牌么。”
“我看出来了,你是有了包袱,人家都说跟着谭张有肉吃,你就患上了思想包袱。其实不需要这样,我知道你并没有那么在乎赚钱不赚钱,你也有能力不在乎赚钱,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张谭耳鬓厮磨好几年了,苏莎懂得张谭的心:“你在我的心目中,一向是个敢想敢做的人,既然不想自己变成一个商业化俗人,为什么不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艺术呢?”
苏莎说的不算新鲜大道理,但还是给张谭解开了困惑。
不知从何时起,他渐渐被巨大的商业成绩冲昏了头脑,被无数赞誉吹捧,仿佛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
然而从重生伊始,他就扪心自问过自己的追求,不是赚多少,是潇洒的生活,有些逼格、有些文艺、有些意义的生活。
为什么因为担心一部纪录片电影的票房扑街,就不去拍它了?
《舌尖上的新年》口碑并不差,好评无数,只是不适合商业而已。但为何什么追求都要符合商业呢,口碑和商业,首先应该满足口碑,其次才是商业,这才符合自己对逼格的追求啊。
“我明白了,拍!”
张谭也不矫情,想通了立刻就干。
《新年》在上辈子的投资是一千多万,但是现在,通货还没那么膨胀,张谭估算一下,采用高清摄影,大概七八百万,就能拍出来了。这七八百万,根本不算钱,也无需跟央视合作,想拍就拍。
顾忌个屁啊!
……
“三倍工资?这我肯定要留下来,我刚在三环付了首付,每月按揭六千多,要人命,这外快不能不赚。”陈力听了张谭的想法,第一个赞同。
接着不出意外,跟张谭打天下的团队成员,全都没有犹豫,答应过年不回家。央视的员工,也不介意赚外快,只是有两个导演,国庆期间需要借调去春节晚会,没法答应。
至此,在小年这天,摄制组把名字一换,又开始了《舌尖上的新年》拍摄。(未完待续。)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