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和农大副校长一见如故

二人跟着吴婶,穿过那气派的大门,走进了农大的校园。

张胜利一路东张西望,看着这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还有那些来来往往、穿着打扮明显不一样的学生和老师,感觉自己像是进了另一个世界。

张卫国显得镇定许多,一边走着,他语气诚恳,说明了来意:“吴婶,不瞒您说,我们这次来农大,就是想求助来的。”

张卫国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把村里的情况和打算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我们村响应政府号召,带领乡亲们挣钱,贷款建了个养猪场,第一批打算养一千五百头猪崽,外加五十头母猪。”

“这规模一下子铺开了,可村里人没有大规模养猪的经验,要是养不好,那可得赔本。”

“我和二叔一合计,想到咱们农大是高等学府,专家教授多,说不定能请个懂行的专家去我们村指导指导,搞科学养猪。”

张卫国说得实在,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尊重。

张胜利在旁边听着,也是连连点头,他看着侄子不卑不亢地跟这城里干部模样的人说话,心里那股子自豪感又冒上来了,觉得卫国这小子,真是出息了。

吴婶一听这话,眼睛顿时就亮了,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哎呀,你们这想法好啊。”

“这事儿啊,你们还真找对地方了!”

吴婶一边在前头带路,一边扭头笑着对张卫国说:“卫国啊,你刚才说的事,可真是太巧了。”

“我跟你说,我家老郑,就是我爱人,叫郑孟洲,是这农大的副校长。他最近正牵头搞一个课题,就是关于什么优良猪种培育和规模化养猪产业模式研究的。”

“他还正愁没有合适的实践基地,天天琢磨着想向上头申请经费,自己弄个试验养猪场呢。”

吴婶越说越觉得这事儿能成:“你们村这不刚好有场地,有规模,还有这积极性,他要是知道了,指定得乐坏了!”

张卫国一听这话,心里头那块石头算是彻底落了地!

副校长的项目?这不就是瞌睡遇到枕头,旱地碰上及时雨嘛!

张卫国压下心头的激动,脸上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笑容:“那可真是太好了,吴婶,这回可真是多亏碰上您了!”

吴婶领着他们进了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五层红砖教学楼,楼道里光线稍暗,带着一股子墨水和旧书本的味道。

三人上了三楼,吴婶在一间挂着“副校长办公室”牌子的门前停了下来,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清晰温和的男声。

吴婶推开门,领着张卫国和张胜利走了进去。

办公室不大,收拾得干净整洁。

靠墙是一排高大的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厚厚的书籍和资料。

一张老式的办公桌后面,坐着一个男人。

只见那人约莫五十多岁,身材高高瘦瘦,穿着一件蓝布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浓浓的书卷气。

这定然就是郑孟洲副校长了。

郑孟洲抬起头,看到妻子领着两个陌生人进来,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站起身,温和地笑了笑:“你们是?”

吴婶快步走上前,拉着丈夫的胳膊,指着张卫国介绍道:“老郑,这就是我跟你提过的,上次在德山市帮了我和小兰大忙的那个张卫国同志!”

然后又指着张胜利:“这是张卫国的二叔,张胜利同志。”

接着,吴婶没等郑孟洲细问,就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张卫国他们来的目的,村里建养猪场,想请专家指导科学养猪的事儿,一五一十地给自家老头子说了一遍。

郑孟洲认真地听着,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温和,慢慢变成了明显的兴趣和赞赏。

等吴婶说完,郑孟洲目光落在张卫国身上,眼神里带着欣赏,他笑呵呵地伸出手:“张卫国同志,你好。上次听我爱人说到你,我就觉得你是个热心肠的好青年,没想到啊,你还是个有想法、有魄力的带头人!”

他紧紧握住张卫国的手,气带着显而易见的兴奋:“你刚才说的这个事,太好了。带领乡亲们搞科学养殖,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这才是正路。你可真有远见,真是好样的!”

郑副院长的态度,比张卫国预想的还要热情!

张卫国心里彻底踏实了,看来,这趟农大之行的任务很快就能完成。

张卫国被郑副校长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和高度评价,搞得心里热乎乎的,脸上都有些发烫。

他连忙摆手,谦虚道:“郑校长,您过奖了,我就是一个农民,就是想带着乡亲们,跟着政策走,找条活路,别让大伙儿再受穷。比起您这样的专家学者,我们懂得太少了。”

张胜利也在一旁憨厚地笑着,看着自家侄子跟这大学里的“大官”你来我往,说得头头是道,那股子骄傲劲儿,比刚才更盛了。

心里直念叨:卫国这娃,真是给咱张家人长脸!

“哎,话不能这么说!”郑孟洲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

“有想法,敢去干,这就是了不起。很多事情,就缺一个敢想敢干的带头人!”

吴婶手脚麻利地给张卫国和张胜利一人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用的还是那种办公室里常见的,带盖子的白色搪瓷缸子。

热气氤氲,带着淡淡的茶叶香气,驱散了楼道里带来的些许凉意。

“来,喝口水,润润嗓子。”吴婶把茶缸子递到他们面前。

“谢谢吴婶。”张卫国接过,双手捧着,感受着那股暖意。

张胜利也咧嘴道谢,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吹了吹上面的热气。

四人围着办公桌旁边的几张椅子坐了下来,气氛更加融洽了。

郑孟洲看着张卫国,眼神里的欣赏毫不掩饰,主动问道:“卫国同志,你再详细说说你们村那个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和你的想法?规模,品种,怎么个养法,都说说,越详细越好。”

他这搞研究的劲头一下子上来了,对于这种来自基层的实践案例,简直是求之不得。

张卫国心里早有腹稿,闻言便定了定神,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详细介绍起来。

“郑校长,是这样的。我们花溪村这个养猪场,现在主体工程正在建,地是我们村集体出的,资金是信用社贷款。这第一批,就像刚才说的,计划是1500头育肥猪崽,50头母猪。”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看了看认真倾听的郑孟洲,继续说道:“地方是有了,但这猪怎么养,我们得从头学。村里劳动力不少,我们初步计划,从村里挑选踏实肯干的,大概一百人,进场学习、干活,也算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重生1985:15天赚了30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