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已经六点半了。
有了空间以后,张卫国还给自己买了一块表,看时间方便。
在外面的时候,他会把手表戴在手上,回家就丢进空间里,没有人发现。
“大哥,你准备好了吗?”院门外,张振华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话音未落,他和张跃进已经一前一后跨进了院门。
两人肩上都背着检查好的毫子,张振华手里还拎着一个旧铁桶。
铁桶里面是他们花了一个下午挖来的蚯蚓,在湿润的泥土里蠕动着,这是诱捕黄鳝的最佳饵料。
“早就准备好了,”张卫国从屋里走出来,身上穿着方便活动的旧衣服,手里拿着两个空的大木桶。
“等你们根生哥过来,咱们就出发。”他的毫子挂在了车子上面。
张振华的眸子亮晶晶的,闪烁着年轻人独有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儿。
他对赚钱充满了向往,吃苦算什么?只要能挣钱,让他干啥都行!
没过多久,刘根生也骑着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赶到了,车后座上还绑着一个大桶。
“卫国,家伙什都带齐了,出发吧!”
四人不再耽搁,张卫国骑车载着张跃进,刘根生的后座上,则是张振华。
到了丁家湾,张卫国熟门熟路地指挥着:“根生你和跃进负责东边那条大水渠,我和振华走西边这条。”
他一边说着,一边示范如何将蚯蚓巧妙地塞进毫子的诱饵笼里,然后选好位置,轻轻地将毫子沉入水底,用岸边的水草稍作掩饰。
“下毫子要找水流相对缓、泥巴厚实的地方,黄鳝喜欢打洞,这种地方最多。”
张振华知道怎么捞小龙虾,对于捕膳鱼还不太熟悉。
不过他学得很快,眼神专注,动作虽然还有些生涩,但一丝不苟
刘根生和张跃进经验丰富,两人打着手电筒,沿着水渠一种布放毫子。
四人分工合作,效率很高。
没用多少时间,带来的90多个毫子就沿着预定的路线,全部“潜伏”进了水渠和沟壑里。
忙完这一切,已经晚上九点半了。
来到附近一处早已被他们收拾出来的破庙里,张卫国指了指地上的稻草:“振华,把稻草铺好,咱们先眯一会儿,凌晨三点半准时起来收毫子。”
破庙里弥漫着一股香火的气味,地上铺着他们上次带来的干稻草。
几个人确实也累了,很快就枕着手臂,在稻草上沉沉睡去。
“醒醒!时间到了!”凌晨三点半,张卫国准时睁开眼,轻轻推醒了身边的三个人。
四人借着手电筒发出的光,提着空桶,沿着来时的路,开始回收毫子。
“大哥,这个沉!肯定有货!”
张振华第一个有了发现,他小心翼翼地提起一个毫子,入手沉甸甸的,能清晰地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扭动。
张卫国接过毫子,熟练地解开封口,往桶里一倒,几条肥硕的黄鳝滑溜地落入桶中,扭动着黄褐色的身体。
“开门红啊!”刘根生也笑着喊道,他那边同样收获颇丰。
两人负责起毫子,两人负责解开倒出黄鳝,动作麻利,配合默契。
寂静的夜里,只听得见哗啦的水声和黄鳝落入桶中的噗通声。
一个小时的功夫,带来的两个木桶已经装满了大半,沉甸甸的黄鳝在桶里互相缠绕,活力十足。
收完黄鳝,天边已经开始泛白。张卫国看了看天色:”时间刚好,咱们再去捞点龙虾。”
他们挽起裤管,走进旁边水相对浅一些的小河里。
夏天的小龙虾格外活跃,尤其是在清晨。
四人一字排开,用捞子在水草丛、石缝边来回抄底。
“嘿!这儿有一窝!”张振华兴奋地叫着,他的捞子里一下子就进了七八只张牙舞爪的小龙虾。
“小心夹手!”张卫国提醒道。
又是一个小时左右的忙碌,四个人带来的另一个大桶也被装满了,红彤彤的小龙虾堆在一起,钳子互相碰撞着,发出细碎的咔嚓声。
“收工!”张卫国一声令下,四人带着满满当当三大桶的收获,再次骑上自行车。
这一次,车子明显沉重了许多,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回到花溪村张卫国家里,顾不上休息,四人立刻开始最重要的环节——过秤。
张卫国搬出家里的老式杆秤,刘根生负责拎桶,张跃进负责报数,张振华则拿出纸笔,一丝不苟地记录。
黄鳝称完后,合计98斤。
接着开始称小龙虾,过完称,张振华再次在本子写着:小龙虾 125斤。
看着本子上的数字,即使是沉稳的刘根生,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张振华更是兴奋不已,这么多,这得卖多少钱啊!
记好账,张卫国对刘根生和张跃进说:“根生,跃进,你们辛苦了,早点回去歇着,晚上分钱。”
随后,他对张振华道:“振华,快,咱俩赶紧吃口饭,得趁早去市里。”
李雪梅已经做好了早饭,今天早上吃面条,里面加了瘦肉和鸡蛋。
兄弟俩狼吞虎咽地吃完,张卫国便推出自己的自行车,又对张振华说:“你骑根生哥那辆车,跟着我。”
两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粗麻绳牢牢捆着装满黄鳝和小龙虾的桶,晃晃悠悠地朝着市里的方向赶去。
目的地是市里的红星机械厂,这是个大厂,工人多,购买力强。
到了机械厂门口,高大的厂门旁站着穿着制服的保安。
张卫国停好自行车,从口袋里掏出两根“白沙”香烟递过去,满脸堆笑:“大哥,上班呢?辛苦了!”
保安接过烟别在耳朵上,笑着点点头:“兄弟,有事吗?”
“是啊,大哥,我们弄了点新鲜的黄鳝、龙虾,混口饭吃。”
张卫国说着,又不动声色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张一元钱的纸币,塞到保安手里。
“大哥,跟你借两把椅子用用,再借你的秤使使,你看方便不?”
保安看了一下手里的钱,又看了看张卫国车子上的货,爽快道:“行,多大点事儿!椅子在那边墙角,你自己搬。秤在这儿,用完还我就行。”
“的嘞!多谢大哥!”
张卫国麻利地搬来两把掉了漆的木椅子,又接过保安递来的带着秤砣的杆秤。
一切准备就绪,张卫国把装满黄鳝和小龙虾的桶放在显眼的位置,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拔高了嗓门,对着厂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群,以及刚下早班准备回家的工人喊了起来:
“瞧一瞧!看一看嘞!刚从河里捞上来的新鲜黄鳝!小龙虾!便宜卖啦!又肥又美!不要票!买到就是赚到啦!”
他这一嗓子,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瞬间吸引了周围所有人的目光。
旁边的张振华当场就惊呆了,眼睛瞪得溜圆。
他以前也见过供销社的人卖东西,人家都是穿着整齐的制服,站在柜台后面,等着顾客上门询问。
而且人家说话细声细气,哪有像大哥这样,扯着嗓子跟唱戏似的吆喝的?
这也太豁得出去了吧,他甚至觉得有点脸热。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大哥这种看似“丢人”的方式,效果却出奇地好。
张卫国的喊声,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池塘,立刻在人群中激起了涟漪。
好几个刚走出厂门的大婶,立刻被吸引了过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