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跨平台对话

蜂窝制度的横向链接越来越多。

制度之间的“对话”,逐渐从试点走向常态,从项目走向路径。

到五月中旬,蜂窝平台已自动识别出47条“制度互转路径”:

有的制度从东川迁移至西岭,被重新修订、简化后落地生效;

有的制度原本针对村内共议,后来被扩展为村企协商范本;

还有一条“特例路径”,来自龙虎村——

他们将自己的一套“共田旱涝双价机制”,无偿提供给受灾频发的河西村,后者直接引入并标注为“异地制度复用示范”。

这个案例,被系统自动记录为:

【首条制度迁徙型演化路径】

【关键因素】:资源适配度高、执行成本相对低、互信基础稳固

【行为说明】:“当制度足够成熟,它不再是某一村的私产,而成为共用的生产工具。”

陈鹏飞看到这条记录时,沉默良久。

这不是制度的输出,而是文化的输出,是一种治理伦理的扩散:透明、协商、可修正、有尊严地参与。

……

也就在这段时间,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再次激起平台内部的警觉。

石岭村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内容是:

“你们所谓的‘平台共治’,只是一批人坐在手机前玩数据游戏,真正的村务,还是被几个人把控。”

这封信言辞激烈,语气带刺,却字字扎人。

不少参与者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真的陷入了“制度职业化”陷阱?是不是部分“议事代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普通村民的日常?

陈鹏飞没有删帖,而是干脆发起一次“制度体验行动”。

他给这次行动起名叫:

“还制度于地头”。

第一站,他选在了最早启动共建实验的“下营村”。

通知上写得很明确:凡参与该村制度设计者、代表、平台协调人,必须亲自去村里体验一整天——从工地签到、议事入会、流程上墙、失败补报,全流程无代办、无简化。

当日共计38人参与,3人中午退出,剩下35人坚持到结束。

晚上八点,他们坐在村头麦秆堆上复盘,很多人发言的第一句话就是:

“原来我们写的制度,在地头是这么跑的。”

“原来‘误工一分钟’,真的能让一个数据卡整天。”

“原来老百姓愿意拍桌子,不是要闹,是因为你不听他说。”

陈鹏飞没说一句话。

只是把那张当晚议事流程图拍下来,贴到蜂窝平台首页,标题就叫——

“制度归地·001号记录图”

下面附一句话:

“制度不是写出来给人看的,是走出来让人信的。”

……

从那天起,“归地机制”成为蜂窝制度运行的第六项原则。

前五项是:

1.协商优先

2.轨迹完整

3.失败记录

4.自愈触发

5.多轨共议

而第六项,是:

6.归地检验:凡制度运转满三月,必须进行一次“原地体验”,确保制度真实运行于生活本身。

平台设立“制度归地指数”,以参与实操次数、村民真实反馈、流程可行性为评分维度。

所有评分高于90的制度,自动入选“蜂窝共享机制库”。

不是示范、不是典型,而是一个基础底层“制度图书馆”,供所有新村点“借阅”“移植”“改写”。

这就是蜂窝要走的下一步:

不是再出样板,而是提供制度素材。

……

到了六月,中央政研院一个青年项目组提出,想用蜂窝平台做一次国家级别的“协商模拟训练实验”。

他们的设想很简单:

不再让年轻公务员只看书、背法规,而是让他们直接走进村庄,看一套制度怎么从争吵中生出来、从失败里站起来、从一次又一次修补中长出未来。

陈鹏飞答应了。

但加了一句话:“不要来指导,请来体验。”

项目启动后,第一批二十位青年学员住进马驿村,每天参加共议会,每周提交“制度体验报告”。

其中一位叫邓凯的年轻人,在体验第五天的笔记里写下:

“以前我以为治理是制定规则,现在我知道,治理是陪着别人把规矩活出来。”

“我们不是来告诉农民要什么制度,而是来听他们如何决定制度。”

“而最好的制度,不是大家都说好,而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哪块不满意,还能提出来。”

这个笔记最后,被陈鹏飞亲自转发到平台首页。

他附上一句评语:

“我们不是在教治理,是在活出治理。”

蜂窝制度,从此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

制度不只是行为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载体。

这是一种底层发生、自我生成、持续演化的社会能量,正在田地里、村口、共议桌上,一寸一寸,把那根从来被看不见的“治理神经”,拉回每个人的手中。

而陈家村,还只是起点。初十,陈家村的雪还没化,县农业局的车就开进了村。

这一次,不是下乡调研,也不是慰问走访,而是正式带来一个消息——

“市里决定推行农产品电商试点,陈家村是首选试点村之一。”

消息一出,整个村子炸了锅。

“咱村也能上网卖东西了?”

“蜂蜜、罐头、干果,还有咱山上的药材,是不是都能卖到外省去?”

更有眼尖的年轻人激动得直跳:“我在城里打工那阵子,见人家卖农产品一晚上赚几十万,那可是啥都不用种,光靠直播带货!咱有货、有制度、有工分分账,谁还能比咱干得明白?”

陈鹏飞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然后一句话定调:

“这个机会,是对咱村三年制度的检验,也是咱村的第一场——对外打脸战。”

……

五天内,陈家村成立了“蜂窝货品专班”。

蜂蜜、香菇罐头、枣泥糕、野山药干、银杏叶茶……产品线列了满满一墙,全部按制度路径挂账,追溯到生产点、劳工班、贴签人。

张玉英带人做品质复核,吴凡牵头建直播间。

第一天试播,点进来三十多人,第二天涨到五百,第五天,平台后台忽然推来一条通知:

“陈家村蜂窝商品体系——进入全市优选频道。”

后台系统点赞数、评论数飙升。

评论区炸开锅: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干净利落地卖货?”

“这分账表都能挂上墙,买得放心!”

“主播居然不是美女小鲜肉,是村民本人?太真实了!”

最猛的一条评论直接冲上热榜:“我就问一句——咱们县里那几个年年收补贴的示范村,看见没?人家靠的是规矩,不是宣传。”

……

第一个月,陈家村蜂窝电商收入破了二十万。

这是个啥概念?是去年整个村小型集体项目一年的营收总和!

更关键的是,这一笔笔订单,全部依制度入账。

系统一公开,不少村干部瞪大眼睛:

“这、这都能这么干?!”

“我们村搞电商好几年,一到分钱就撕破脸,人家倒好——直接用制度划分、责任卡签字、过程留痕,居然连怨言都没几句?”

更有人酸酸地问:“那制度万一出了问题咋办?你们这又不是企业法务,有法可依?”

张浩当场把蜂窝平台挂账截图甩了出去:

【失败机制已备案、历史争议有记录、最新制度版本号为3.1,已通过共议会第二轮复核】

“我们不靠盖章靠共识,不靠法务靠修复。”

“我们制度哪怕错一百次,也能改回来,但你们的制度连一次错的勇气都不敢有!”

现场哗然。

这是装的第一波逼。

……

第二波打脸,来得更直接。

市里另一个“示范村”——柳塘村,原本被认为是农村治理样板,结果这次也推了电商试点。

第一批上线的是“山泉蜂蜜”。

结果被网友一眼识破:

“你家蜂蜜颜色这么浅,是不是兑水了?”

“这标签写的三无,厂家在哪儿?责任人是谁?”

“分账比例是多少?给农民的是不是打工价?”

三天后,柳塘村商品全部下架,市里电商办公室通报批评,理由是:“供应链不清、责任卡缺失、价格与产能脱节。”

而与此同时,陈家村的蜂蜜直播卖到脱销,系统自动生成标签:“信任度优先供应村”。

新闻一出,市农业局长亲自点赞,并附言:

“同样是卖蜂蜜,一个靠广告,一个靠制度。差的不是蜜,是规矩。”

柳塘村气得发声反驳:“你们蜂窝也就火一阵,等人多了你们制度就崩!”

陈鹏飞只回了一句话:

“我们制度不是靠人少能维持,是因为人多才必须维持。”

第三波评论潮直接把柳塘村打成“失信试点”。

这一波,又是明晃晃的一次“制度打脸”。

……

接下来,陈家村继续扩张产业。

他们拉起“制度共营联盟”,带着周边七个村,一起做统一包装、共用分账平台、标准化直播脚本。

联盟取名——“山河蜂巢”。

不是商标,是制度互认体系。

每个产品贴标前,必须通过三轮审议:

1.本村制度追溯可查

2.分账比例公示

3.商品流程平台可视化

制度没挂上墙的,坚决不收。

一时间,县里都在传:“陈家村这是玩真的,不靠专家,不看文件,一条制度能换成真金白银。”

有干部私下嘀咕:“这个蜂窝,怕不是想干掉咱这些老套路?”

也有群众笑:“怕啥?谁让你们连个账都不敢贴墙呢!”

而蜂窝联盟第二个月,收入突破六十万。

陈鹏飞开了一次简单的会议,没表功、没请专家,就说了一句:

“如果这三年走出的路,真的能变成钱,那就说明我们干的是对的。”

……

而此时的他,并没有满足。

他盯上了下一步——“制度信用金融计划”。

简单说:用制度信用,换取金融贷款,真正让制度成为资产。

若能成功,蜂窝制度将彻底从“协商规则”跃升为“信用工具”。

那一天,陈鹏飞对张浩说:

“我们下一步,不是做制度的试验者,而要做制度的持证人。”

张浩挑眉:“你想干嘛?”

陈鹏飞答得很慢:

“我要让银行也承认我们的账。”张浩一听这话,眉头一皱:“你是说,让银行看咱村贴墙的账,就像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一样?”

陈鹏飞点头:“不止要看得懂,还得看得上、愿意投、敢放贷。”

张浩哼了一声:“你这口气不小,银行是政府开的,他们认的只有盖章材料和抵押物,咱这点蜂蜜罐头、共议记录,算个啥?”

陈鹏飞没争辩,只是掏出一张打印好的纸,递给张浩。

那是一张“制度信用等级评估表”,由蜂窝平台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制度运行年限

?成员村议事频率

?分账公开透明度

?失败修复机制是否有效触发

?村民满意度调研结果

?外部合作订单履约率

张浩看完了半分钟,低声说了一句:“你这是想把制度‘量化’,拿去当抵押品。”

陈鹏飞淡淡一笑:“不叫抵押,叫‘行为信用’。”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