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所做的,除了祈求上天庇佑外,便是抱着种种侥幸心理,认为天灾不可避免,只能尽力而为。”
“但这绝非百姓所期盼的。”
“百姓希望的是你们为天下长远谋划,将可能发生的天灾提前防范,将损失降至最低。”
“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任由地方百姓自生自灭,等到灾难发生才开始应对,为何不能提前预防,将原本可能导致十几万人伤亡的旱涝灾害降到几万、几千甚至更低?”
“为何不尝试修建更加牢固的堤坝水渠,或者干脆改道河流,让百姓免受天灾困扰?”
“难道你们真的想不到?”
“不是!”
“你们并非想不到,甚至能做到,只是不愿去做,因为在你们看来,这样做并无太多实质性利益。”
“口口声声喊着一心为公。”
“可你们所谓的公心,全都搁在朝堂里了,对百姓和天下却丝毫没放在心里。”
“身为臣子,实在失职。”
“陛下选用人才的方法,我不完全认同,但不得不承认确实广纳贤才,不少出身寒微的人也能踏入朝堂。”
“只是应天府太过繁盛,已经扰乱了众位大臣的视听与心境,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官不替百姓谋福,心中无百姓,也不挂念百姓疾苦,只会在问题出现后才想着去补救。”
“这样的大臣,真的是大明忠臣吗?”
夏白冷哼一声,目光如刀般扫视全场,毫不掩饰内心的愤懑。
他接着说道:“如今大明国势正强,百姓热情高涨,尚能四处奔忙,若有一天四面八方都遭遇灾祸,朝廷又该如何应对,如何施救呢?”
“还能救得了吗?”
“圣贤经典讲的都是大义,为何你们只把这些大义用在指责他人身上,却不曾落在自身?”
“难道不觉得虚伪至极吗!”
“当今社会,读的圣贤书越多,反而越让人觉得虚伪,早已失去古人应有的节操与良心。”
“世风日下。”
“在这百余年里,读书人渐渐变得唯利是图,鲜有真心为公为国之人。”
“再沿用过去的治国之策,只会适得其反,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这也正是我想知道的第二件事。”
“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臣子。”
“继续沿用现有的圣贤道德标准,还是构建一个务实的新官僚体系。”
夏白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神色变幻莫测,目光在夏白和李善长等人之间游移,暗自权衡着。
他并不满意这两种方案。
他更渴望得到既能遵循圣贤道德又能脚踏实地的官员,然而从最近几次科举选拔以及朝廷官员推荐的情况来看。
与夏白所说的大致相符。
难堪重任。
夏白的这番话,令许多人陷入深思。
------------
做官的意义何在?
北宋的张载曾经提到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
夏白怀揣善意,却过于理想化且自我中心,这世间原本就少有圣人,也难造就众多圣人。若人人皆为圣人,圣贤书又有何用?世间繁杂之事从何而来?夏白太过年轻,未曾经历社会的阴暗与残酷,更未真正体验绝望,即便如此,他仍能坚守初心,实属难得。然而,他此刻尚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李善长、毛骧等人冷眼相对,对夏白的话语毫无触动,他们早已不再热血冲动,如今只关注利益得失。郭翀、吴公达虽有所思索,但见旁边大臣冷淡,亦随之收敛情绪,恢复冷静。
唯有几位新科进士稍显心动,然而很快便黯然神伤。时局如此,非他们所能左右。尽管如此,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敬佩夏白的胆识与勇气,敢于直言于朝堂之上。
勇气可嘉,但仅此而已。步入仕途者,需懂得圆滑处世,若锋芒毕露、追求过高道德标准,则难免处处碰壁。树大招风,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夏白饱读诗书,却忘于此。
他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却拙于保护自身,此乃愚人之举。夏白泰然自若,他明白单凭言语无法改变现状,上下一心方能制胜,而当下上下离心,自然难以获得佳绩。不过,他并无懊悔之意,此举不过先表立场,为将来付诸行动铺路,有压力方能激发潜能。
正如教员所言,无压力则无进步。他决心不留退路,因为一旦有退路,便再难保持进取之心和毅然前行的果断,满目疮痍不过是为了拯救众生的一念之间。
夏白忽然开怀大笑,笑容灿烂且斗志昂扬,似愿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天下,这种气势令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朱元璋凝视着他良久。
他终于明白,自己还是低估了夏白。这是一位真正的志士,胸怀远大抱负,敢为人先。
他从不留后路。
要么成功。
要么赴死。
不过,夏白似乎太过自信。这是他的天下,若他不允,夏白即便再坚决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淡然说道:“我朝取士自有规矩,我也始终相信我朝臣子。”
“此事不必再提。”
他挥了挥手,终止了这个话题。
夏白微微颔首,接着说道:“第三问:敢问陛下是否还保留着当年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
朱元璋带着几分傲气答道:“当然有。”
夏白说:“中华大地,秦汉登顶,隋唐极盛。陛下若有此雄心,自当在明朝承前启后,更上一层楼,实现国泰民安。”
“天下兴盛。”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开端。”
“然而,如今的大明朝已难以再现华夏昔日的辉煌。草民不喜欢现有的道路,决定另寻良策。”
“夏白不求一时虚名,只求万代昌盛。”
“草民今日所言句句属实。”
“草民也清楚,百官和陛下都不会轻易信服,因此草民大胆提议,愿成为朝廷认可的第一位商官。”
“愿以一己之力,为治理天下开辟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百言不如一行动。”
“草民愿作先锋,为万民、为天下、为中华探索另一条经济之路。”
“这条路与以往不同,不是国进民退;也不像从前,目标是国富民强。”
“草
“人生一世,不是被万人唾骂,便是流芳百世,我夏白甘愿做开创未来的引路人。”
全场寂静无声。
夏白的话语刚落,所有人无不震惊,简直难以置信他竟说出这样的话来。
夏白放弃了锦绣前程,选择投身于世人鄙夷的“商业”,可他可是会试中的佼佼者。
按照他的能力,状元指日可待,按大明的仕途轨迹,只需在翰林院稍作历练,便可出任地方官员,步步高升直至进入朝廷。
如此平坦的大道,他竟然要舍弃?
花纶低声劝道:“夏白,你疯了吗?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即便你有别的打算,也该等做了官再说,何至于这般决绝?”
他真是急得不行。
夏白的话让他震撼不已,也明白他并非狂妄自大,而是怀抱坚定信念的人。
他胸怀大义。
然而正因如此,夏白更不应轻易放弃官职,仅靠个人之力,怎能成大事?
练子宁同样目瞪口呆。
他呆望着夏白,只觉无地自容。
其他人也一脸惊愕。
他们根本不相信所谓的“商官”,商人就是商人,官员就是官员,怎可混为一谈?
一旦与低贱的商人挂钩,夏白的人生就完了。
得不偿失。
朱标亦神情震动。
他原以为夏白不过是热血冲动,说些空话,实际上已对他有些轻视。
但今日夏白这番话,让他猛然意识到,他们都低估了夏白。他早有规划,从科举到殿试,只有一个目标——将自己的理念公之于众。
他想要以一己之力,为天下开辟一条新径,即他所说的科学与未来。
朱标心中肃然起敬。
不论夏白最后成败如何,这份胆识和气魄,已超越了世上大多数人。
他自愧不如。
李善长、赵瑁也是一脸茫然。
他们怔怔地看着夏白,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们本以为夏白要在朝堂掀起一番波澜。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对朝堂纷争毫无兴趣,一心为民而已。
纵使卸下行服,也毫不动摇。
紧接着,李善长嗤笑一声,终究是过于自负了。难道仅凭一股热血就能有所建树?
若天下之事这般易成,也不会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
小虫妄图撼动巨树,不知天高地厚。
这个人不足为惧!
李善长心中已然定论。
汤和双目低垂,面无表情,仿若未闻,丝毫不显喜怒。
“商官?”朱元璋皱眉,狐疑地盯着夏白,细细品味这个陌生词汇,眼中闪过一丝戒备与疑虑。
他对夏白充满怀疑。
然而,夏白拒绝入朝为官,却令他十分满意。夏白太过锋芒毕露,在朝中恐怕会惹出不少麻烦。
现在正合心意。
“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你?”朱元璋冷冷注视着夏白。
夏白摇头,直视朱元璋,语气坚定:“陛下所信之人,并非是我,而是这片土地上的黎民百姓。”
“我只是想以实际行动告诉陛下,告诉诸位大臣,墨守成规注定失败,且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天下万物皆在变动。”
“治理之道,必须与时偕行,治国犹如逆流而行,不进则退,而真正影响天下的,是普通民众!”
“你以为你能做到?”朱元璋眼中尽是轻蔑。
夏白说道:“总该试一试。”
“即便道路崎岖,未来必是光明。若连尝试都不敢,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朱元璋冷哼一声。
他双手负后,神情变幻莫测,一时难以决断。夏白的突然提议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打乱了他的计划。
但当他想起夏白展示的东西时,心中又是一动。或许答应夏白并非坏事。
生杀予夺尽在自己手中。
想到此处。
朱元璋点头道:“既然你有此宏愿,我成全你又有何妨?”
“丑话我说在前头,你若欺压百姓,或与官员勾结谋私,我绝不姑息。若你破坏了天下秩序,我会取你首级以安民心。”
他不在乎其他。
只要妨碍了大明对天下的掌控,别说是夏白这样的小人物,就算是三军统帅、朝廷重臣,他也照杀不误。
他向来无所畏惧。
对那些闲言碎语,他向来不放在心上。
夏白躬身致谢:“多谢陛下恩典。”他目光中闪过一丝精明,他所追求的并非“以城带乡”,而是“以乡促城”。
自下而上。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