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陛下还觉得这个‘刚’是褒义词吗?”
朱元璋陷入沉思。
恨不得活剥了夏白,脸色阴沉得可怕。
刚,绝不是什么好字眼。
不过勉强还算过得去。
从夏白的话里,他听出了大明未来的窘迫与无奈,只能固守现有疆域,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只能死守。
毫无变通空间。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这段内容描绘了朱元璋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他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因不堪忍受欺压而投身*,如今登基为帝,却担忧后代会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他对自己的治国理念产生质疑:这些制度是保护江山还是束缚后人?北元的存在让他寝食难安,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一隐患,否则将留下无穷后患。然而,改革现有的制度又意味着*他多年的心血,这令他难以抉择。
夏白的话点醒了他,提醒他不应过度干预后代的命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唯有不断进取才能延续国家的繁荣。朱元璋深感震撼,意识到自己对子孙的能力缺乏信心,实际上他们面临的环境和机遇远胜于他年轻时。最后,在东华门的沉重氛围中,他决心打破过去的桎梏,让后人能够自由发展,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
朱元璋抬起头,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他对长子朱标甚为满意,信任他的能力,认为他将来必能承继父志,成为一位堪当大任的贤君。然而,对于朱家后人,他的信心却难以延续下去。他一向对孟子的学说心存芥蒂,尤其是那句“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令他尤为不安。
他担忧家族兴衰轮回的预言成真,因此毕生追求的是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他的愿望简单,只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平安度日,守住先辈留下的基业即可,从不曾奢望他们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可这个夏白,一次又一次地质疑他的决策,提醒他诸多计划不过是镜花水月,根本无法达成。朱元璋心中既愤怒又烦躁,但夏白不同于其他直言规劝的大臣,他并非空口白话,而是以各种看似有根有据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言论。
尽管朱元璋觉得其中不少内容荒诞不经,近乎荒谬,甚至毫无根据,但他却不得不认真对待。毕竟,这关系到朱氏天下的未来。
大明的未来究竟会怎样?真的能按照他的设想平稳发展吗?即便国内局势如他所愿,国外呢?那些邻国和外邦,真的会俯首帖耳吗?
他饱读诗书,深知历史上各国无不面临外敌侵扰,从未断绝。如今,北元仍虎视眈眈,他们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未曾放弃入主中原的野心。前两年的大规模北伐未能成功,以失败告终。此外,大明周边还有诸多藩属国,同样野心勃勃,倭寇更是时常扰沿海地区。
仅靠防守与现有的应对之策,大明真的能够长久稳固吗?
朱元璋第一次对自己的策略产生了怀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夏白察觉到了朱元璋内心的波动,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返回牛车旁,取出另一本书卷。
见此情形,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他不禁哑然失笑又有些恼怒。即便自认为见多识广,可在夏白面前,总觉得自己像个目不识丁之人,接连收到各种书籍。
难道还把他当作无知莽夫不成?
夏白轻轻拂去书页上的灰尘,将此书递至朱元璋面前,说道:\"陛下若得闲,不妨一阅。\"
\"《三国演义》。\"朱元璋略扫一眼封面。
夏白道:\"此书乃施耐庵*罗贯中所作,相较之下,我更倾心《三国演义》之名。\"
\"农者自有其选。\"
\"文人亦有其志,而这志向,总括而言不过书中八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至高处,非复一人。余生所剩,唯系此八字。\"
\"借这两册书,我想已为天下农人与文人,阐明了他们的追求与理想。\"
\"至于其余之事,全凭陛下裁决。\"
夏白挺身而立,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然而这一礼,在朱元璋看来沉重万分。
仿若背负着天下农人与士人的期许,令他一时竟不敢受。
\"你是在威胁朕?\"朱元璋退后半步,面寒如霜,目光冷冽。
夏白摇头。
他仰首凝视,眸如繁星,道:\"往昔皆由陛下让臣民抉择,今次,我想替天下臣民,请陛下作出选择。\"
\"若朕不从呢。\"朱元璋紧盯着夏白,厌恶这种失控感。
君岂能为民生所拘?
夏白微微一笑:\"如此,陛下已然选定。\"
朱元璋面色骤沉。
夏白再次行礼,徐徐言道:\"君子当有龙蛇之志。\"
\"化蛇时,伏身草野,伺机而动,败而不怨。\"
\"成龙日,翱翔万里,纵横九天,胜而不骄,君子处世,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夏白深知此理,方敢立于此,吐露此言。\"
\"因我不愿永为潜伏暗处之物,大丈夫生于世,当顶天立地,纵览九州。\"
\"若世间尽是颓废腐朽,我所读圣贤书又有何用?那些书岂不沦为废纸?\"
“为万民向圣上陈词之事,本官已传达,亦曾禀明圣上,并且阐述与修正,如今既已尽到职责,便不再叨扰圣上了。”
“草民告退。”
夏白对朱元璋行了一礼,又转向朱标行了一礼,随后迈开大步朝宫外走去。
朱元璋面色阴沉,目光中满是怒火,凝视着夏白远去的背影,心中恨不得立即下令将其处死。
就在他刚要开口之际,手中的书却不慎滑落,他俯身拾起一看,却发现书中有一句让他怔住的话。
朱元璋伫立原地,双眼紧盯着那句话,身体晃动了一下,幸而朱标及时伸手扶住了他。
朱元璋并未理会朱标,而是伏身在地上四处摸索,试图再次找到刚才看到的句子,可惜未能如愿。
他反复搜寻,却始终无果,只发现了书中提到鲁智深圆寂时的内容,而这并非他记忆中的那些话语。
他分明记得的,是另外几句:“我观观音观自在。”
“我见真武见真我。”
“解开昔日旧枷锁。”
“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些话,曾在皇觉寺听闻,就在他离开那里的最后一夜,他清晰地铭记于心。
朱元璋猛然抬头,望向东华门方向,但夏白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
“父皇?”朱标关切地询问。
朱元璋拾起地上的书,牢牢攥在手中,可脑海中依旧萦绕着那几句神秘的话语,令他心绪难平。
朱元璋身形微微佝偻,挣开朱标的扶持,携带着夏白所赠的两本书和稻种,径直前往太庙。
次日。
大明朝廷停止朝会,殿试延期举行。
——
太庙。
“妹子,我们又遭人指责了!”朱元璋声音低沉,神情黯然,看着供奉在前的马秀英灵位。
“若无你,无人替我说话了。”
“所有人都责怪我。”
朱元璋走到灵位前,一屁股坐在地上,默默注视着马秀英的灵位。
朱标在一旁垂手而立,眼神里充满忧虑,这般父皇的模样实属罕见。
朱元璋弯着腰,愤愤说道:“这夏白动不动就说为黎民、为天下着想,但这是我们的天下,何须他来替我们说话?他根本没这个资格!”
“这些读书人,自视甚高,读了几本圣贤之书,便满嘴仁义道德。你以为我们真的没读过那些书吗?”
“我们读过的书,比他们加起来还要多,我们每日都在读书。”
“他们看不起我们。”
“觉得我们是乡野村夫,什么都不懂,总想着教导我们如何治国,让我们听命于他们,然后夺取我们的江山。”
“我们心里很清楚。”
“但我们也会告诉他们,为何这江山是我们的,我们比这些读书人懂得更多,看得更远!”
朱元璋低沉的声音里带着责备。
过了许久。
朱元璋才缓过神来,脸上再次浮现出冷峻的表情,眼中只剩下冰冷。
他将夏白送来的两本书放在桌上,点燃了一些蜡烛,一本正经地坐下来看了起来。
他倒要看看,夏白到底想让他看些什么。
“父皇。”朱标忧虑地开口。
朱元璋没有抬头,只说道:“我没事儿,他们不是觉得我不读书吗?那我就让他们瞧瞧。”
“我不仅读,还比谁都读得透彻!”
朱标想说什么,最终却咽了回去,现在的父皇明显在较劲,这不是他能劝得住的,而且朝中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
朱标犹豫片刻,也离开了,他必须承担起父皇不在时的责任。
接连几天。
朱元璋都待在太庙。
朱标前来劝过几次,但都被朱元璋拒绝了,如今的朱元璋全心全意沉浸于书中。
三天后。
朱元璋合上了书。
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眼中闪过一丝寒光,短短三天,他已经读完了这两本书。
甚至让朱标也去读了《水浒传》。
朱元璋站起身,胡须有些凌乱,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疲惫,但双眼却熠熠生辉,仿佛丝毫不受影响。
见父亲终于起身,朱标连忙合上书,伸手扶了一把,朱元璋看着朱标问道:“《水浒传》看明白了?”
朱标迟疑片刻,不确定地说:“儿臣看得不够仔细,大致可以看出讲的是*,奸臣恶吏太多。”
“奸臣恶吏?”朱元璋冷笑一声,冷声说道:“你觉得水泊梁山真的是英雄好汉吗?”
朱元璋冷冷盯着朱标,“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什么英雄好汉,只有昏君、奸臣和恶吏。”
“还有一群*!”
“全都该死!”
朱标脸色一白。
朱元璋背着手站在那里,并未因朱标的任何行为而责备他。他已经明白了夏白让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
这是为了让他领悟。
民众是会*的,当愤怒与不满达到顶点,即便是苟且偷生都变得遥不可及的时候。
*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是为了活下去。
他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曾经他也是这么做的。
只是今日不同往昔,如今他是*,最无法忍受、最不想目睹,甚至是最厌恶看到这样的场景。
**有道理吗?
**永远都没道理!
至于《三国演义》,他也看完了。
然而他对书中的内容毫无兴趣,也未曾发现其中有什么亮点。
只看到一群乱臣贼子。
祸害天下!
真正让他感到不适的,是开篇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令他极为反感。
还有就是夏白引用的孟子的话。
古时的人,得意时泽被百姓。
失意时修身养性。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济天下!
他自然看得出来,这是夏白反复在提醒自己的事情。
并且。
他确信无疑。
夏白心怀异志。
不过他已知晓,夏白为何没有反叛,不是因为不敢反,不愿反,而是不想反,因为他心中装着百姓。
一旦**,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也会造成大量伤亡。
天下初定,百姓才刚从战乱中解脱,再次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无疑是愚蠢至极的行为,还会招来百姓的怨恨。
所以夏白一次又一次地劝诫自己,让自己有所改变。
他不确定。
如果自己消灭了北元之后,依旧我行我素,夏白或许真的会起兵*了。
朱元璋闭上眼睛,脑海中回想起夏白这次送来的东西,心里不由得一阵颤动。
面对这种更严峻的挑战,他的大明能否坚守?
而且夏白在天下到底有多少同伙?
朱元璋目光深邃,问道:“那些东西送到了工部了吗?工部的人可有研究出什么成果?”
朱标点头答道:“回禀父皇,儿臣当日便已送至工部,工部的官员正昼夜不停研究,儿臣相信他们一定能弄明白那些东西。”
朱元璋点头,却又摇头。
“你以为夏白会不知朝廷调查他?”他语气冰冷,“他很狡猾。”
“送来的是死人所着之书。”
“仅凭表面功夫,如何能查出实情?他多半不会露馅。此次他为民而来,才敢如此行事。”
“然而,他自身亦存私欲。”
“正如他所言,达至高处,方能毫无保留。而他显然未达此境。”
“不过是在试探蜕变罢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