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当下的朱元璋根本不必忌惮哪个臣子会威胁到他的皇权,纵观整个大明,也没谁能让这天子心生顾虑。
可一旦进入洪武二十五年的变局——前世的那个年份,大明的皇太子朱标不幸早逝。
苦心栽培数十年的大明继承人就这样倏忽而逝,原本清晰的皇位传承瞬间成了一片混沌。
接着,在朱允炆被册立为太孙之后,由于其母家族系江南文官集团的缘故,这位未来的皇位候选人完全得不到武将勋贵集团的支持。
为了确保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能顺利即位,朱元璋展开了雷霆手段的清除行动。
像傅友德、蓝玉和冯胜这样的开国淮西勋贵接连被害,那些难以真心归顺朱允炆的老臣一一陨落。
如此一来,在这个不同的时代,自己突然以天策上将、一字并肩王的身份出现,真的就能侥幸置身事外吗?
怕是连这位老朱家天子身边的心腹爱将也无法保护我吧,甚者,还会因此牵连老朱头受累下水。
届时我又该作何抉择呢?束手就擒?出逃?抑或奋起反抗……
正当朱英骑马缓缓而行陷入沉思之时,
李文忠与李善长率领着身后千余名京官已然来到近前。
瞧见正沉思中的朱英,两人相视一眼,均未过分理会,随即一同躬身拱手,朗声喝道:
“我们恭迎大明天策上将、一字并肩王、海师左都督东征凯旋归来!”
随之话落,千余名京官依样纷纷弯腰行礼,齐声高呼:
“我们恭迎大明天策上将、一字并肩王、海师左都督东征凯旋归来!”
这震天动地般的呼声唤醒了朱英的思绪。
他看着眼前齐齐叩拜的众多官员,没有半点迟疑就翻身下马,径直迈到李文忠与李善长面前。
抬手微微一笑将其二人扶起,说道:
\"二位国公何必这般客气,我不过是个后学晚辈,实在担当不起这般厚礼。
\"
随又抬头望向众京官,言道:
“诸位也请起身。”
”
呵呵呵,既然这样我就先行谢过并肩王了。
\"李文忠边直起身来边笑着说。
\"我们都谢过并肩王。”
“我们都谢过并肩王。”
身后众多京官亦同声呼应道。
这时李善长捋着他那雪白山羊胡,哈哈大笑着说道:
”
他是要感谢你,但老夫却无此意。
小子,现在轮到你了吧。
\"
听闻此言,朱英急忙退后两步对李善长深深一揖:
”
学生拜见先生。”
\"哈哈哈哈!不错,不错,不骄不躁,果真是老夫教的好弟子啊,快起来吧。
\"李善长大笑着夸奖。
朱英心中暗暗腹诽:你什么时候这么细心地教导过我?给了你机会你就放肆了。
\"
嗯?奇怪,没看见那位老爷子?”
朱英扫视四周不见一道熟悉的身影,不禁疑惑问道。
要知道,之前自己领兵出征时,朱老爷子担忧自己有去无回,生怕他在现场控制不住掉眼泪,所以不出场还勉强说得通。
但现在自己立下了亡国之功,班师回朝,怎么他老朱头还能不出来迎接呢?
”
呃......“李善长听了这话差点把自己的一把胡子扯下来。
望着对面朱英困惑的表情,他四处张望了一会儿,赶紧开口解释道:
「哦,他啊,今天被陛下留在宫里处理朝政了,所以没来。
」
「这样啊,真是太遗憾了,本想让他看看我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的威风模样呢。
唉!」朱英不禁叹息一声。
「...呵呵,并肩王不必如此感慨,你知道吗?为什么陛下会封你为天策上将、一字并肩王?」一直沉默不语的李文忠忽然开口笑道,
「即便你有灭国的大功,但毕竟你还年少。
像我们这些久经沙场的大将军、甚至国公之流,也只是做到了这般地步罢了。
」
「王爷这个封号,在我们大明可并非轻易能得啊!」
听闻此言,朱英皱起眉头,凝视着面前一向以稳重着称的曹国公李文忠,稍显迟疑地说:
「你的意思是,这里面还有老朱头的功劳?」
「当然!所以你应该明白,你的祖父为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做了多少事!」李文忠随即神色一正说道。
朱英闻言脸色也郑重起来,沉声回答:
「曹国公请放心,本王知道老朱头对我的好,也明白将来该如何报答他对我的一切恩情。
」
听到这番话,李文忠瞬间变了脸色,顿时脸上堆满温和的笑容,点了点头。
「你明白了就最好不过了。
」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李文忠其实早已猜到朱英的真实身份。
作为朱元璋最信赖的外甥之一,他自小便见过无数次那个聪慧可爱的小朱英。
因此对于这位自己的大表侄子再熟悉不过了。
再加上朱元璋对他异乎寻常的宠爱,李文忠立刻推测出他的真正身世。
实际上,要是朱标也能跳脱出来看问题,以他的聪慧也应能看出些许端倪。
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如此。
此刻,李文忠站在原地,默默注视着对面笑容疏离却透着几分陌生感的朱英,心底百感交集。
那些该死的白莲教余孽,竟害得我这聪明英勇的表侄子连自己身世都忘记了。
想当年,朱英年幼时是多么黏着他这位表叔呀!如今再见面却只剩下尊敬与隔阂。
一想到这里,李文忠不禁紧握双拳,胸中怒火涌动。
而远处应天城墙上。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远远望着朱英的身影,看着他与李文忠谈笑融洽,眼中精芒闪烁。
作为皇帝和舅舅,朱元璋十分清楚自己这个外甥的睿智,自然也料到朱英的身份可能瞒不过他。
只不过朱元璋压根就没打算掩盖事实,至于朝廷文武猜测就随便他们去吧,只要不将事情闹大就行。
像李文忠这般聪慧之人,定然不会犯傻。
很快,朱元璋父子离开了城墙。
因为他们深知现在还不是让朱英知晓真相的时候。
即便相隔甚远,朱英依然察觉到了城墙上的皇帝旌旗,看到了那两道穿着明黄龙袍的人影。
「那是陛下和太子殿下?」朱英不由向身边的李文忠询问道。
\"确实如此,毕竟你可是立下灭国之功的人。
虽然皇上已经派我们前来迎接,可他仍旧亲自带着太子站在城头,等待着你班师回朝。”
李文忠郑重地点了点头。
听罢,朱英的脸上不禁浮现出几分感动之意。
作为一名从前世穿越而来的华夏子孙,他心中对驱除鞑虏、复兴汉室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满怀无比敬仰。
即便在前元时期,天下义军四起,即使没有朱元璋存在,蒙古帝国的命运亦已注定走向终点。
但又有谁能保证,倘若朱元璋未能击败陈友谅与张士诚,甚至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落败身亡,剩下的那些称王称帝者能够承担起北伐复土的重任?他们是否会满足于偏安南方,享受江南繁华盛世?
此类情形并非没有先例,东晋南渡与南宋朝廷皆因圣命撤退,错失收复故土的绝佳机会。
而当时燕云十六州被蛮族占据达四百年之久。
北地汉族几乎被同化殆尽,如果再拖延数十年,恐怕到了朱英所处的那个时代,即使华夏重新统一,南北文化差异也将使北方永远无法与中原融为一体。
毕竟,那时候北方百姓对于自身属于汉民族的身份认同早已模糊不清,缺乏归属感。
所以,历史学家对这位洪武大帝极为推崇。
没有洪武,就可能没有今日的华夏。
作为汉家子弟,朱英怎能不心存崇敬?此刻,他是大明朝开国重臣,是受洪武帝册封的天策上将、一字并肩王。
班师凯旋之际,看见皇帝注视的目光,又岂能无动于衷?
正因为有了朱元璋,才有自己的存在。
一旁观察的李文忠见此表情,微笑询问:“看来你很敬重陛下啊?”
朱英闻声转头,淡笑应答:“难道不是吗?”
话音刚落,一旁的李文忠和李善长同时心头一震,彼此对视一眼暗中传递信息。
李文忠:他知道了?
李善长:不像是察觉了。
李文忠:那就好,若让皇上得知,就算无关我们两人之事也怕会牵怒过来。
于是李文忠干笑着敷衍两句后立即正色向前看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