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立娇不太明白,于是冯教练开口解释道,
“咱们国内的运动员普遍使用的跑法是:第一个百米调节奏、第二个百米直线加速、第三个百米调节奏、第四个百米冲刺。”
巩立娇点头,虽然他不是专业的短跑运动员,但是从小就在田径圈子里混,这一点她还是知道的。
在400米短跑中,起跑后运动员首先进入的是弯道赛段。由于刚开始体力比较充沛,运动员跑起来会感觉相对轻松一些。
同时,在这一阶段,运动员需要尽快建立并稳定在自己熟悉的运动节奏之中,依照节奏来跑,能够更有效地节省体力消耗。
当进入第一个直道时,运动员通常会选择加速,可能会用上九成乃至九成五的力气来奔跑。
紧接着进入第二个弯道,这往往是运动员感觉最困难的一个赛段。
因为此前直道的加速已经消耗了相当一部分体力,所以在跑第二个弯道时,运动员普遍会感受到疲劳感,甚至可能出现轻微的窒息感,这些都是无氧运动带来的正常生理现象。
因此,运动员在通过第二个弯道时,往往会稍微放慢一点速度,进行短暂的调整。
最终进入最后的直道,这时运动员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竭尽所能地提升速度,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一直冲刺到终点线。
“我刚才其实也在观察。” 冯教练目光深邃,接着刚才的话题解释道,“他现在用的,并非主流的400米跑法。
无论是起跑后的第一个弯道,还是中间的直道,他前三百米几乎都维持着同一个步频和节奏,直到最后一百米直道才猛然爆发冲刺。”
“哦?”巩立娇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半小时前我刚问过他原因,”冯教练露出无奈的表情,
“这小子倒是坦白,他直言对弯道和直道间的节奏切换还掌握不好,索性就全程用一个节奏跑下来,把力量留到最后。”
“哈哈哈,原来是学不会啊!”巩立娇忍不住笑出声,“没想到短跑之神也有这么拉裤的时候?我还以为他独辟蹊径,要开创什么新跑法呢!”
“他这算是歪打正着,”冯教练也笑了,“因为技术难点而选择另一种跑法,陈功恐怕是头一个。
不过,他这跑法也并非创新,而是相当‘复古’,简直是把几十年前的老技术给捡回来了。
大概这种跑法流行的时候,连我父母那辈人可能才刚出生呢 !”
巩立娇安静下来,仔细听着。
冯教练接着科普道:“最早设立400米项目时,大家都没经验,基本就是闷头往前冲,可以说跑得毫无章法;
后来运动员们发现,匀速跑能显着节省体力,将节省下来的体能用在最后冲刺上,效果出奇地好。
于是,当时主流的400米跑法就变成了前300米保持节奏,最后100米决胜负——这恰恰就是陈功现在的跑法。”
“但这种跑法普及后,比赛观赏性就大打折扣了。
特别是水平接近的选手,前面三百米几乎是‘集体慢跑’,最后一百米才分胜负,那场面,简直就像一群体力耗尽的人在冲刺百米,缺乏激情。”
冯教练微微摇头,“后来,更现代化的跑法才逐渐出现,比如第一个弯道加速抢占有利位置,直道提速,再入弯道时调整呼吸和节奏,
还有欧美选手常用的‘250米黄金冲刺点’等等。
特别是美国那位传奇名将迈克尔·约翰逊横空出世后,极大地推动了短跑技术的革新。
相比之下,咱们国家在400米技术上确实落后不少,现在西亚和日本选手,都已经开始借鉴欧美那些更精细的技术了。”
巩立娇眉头微蹙,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追问道:
“那陈功用这种几十年前的跑法,岂不是逆时代而行?比赛时会不会很吃亏,被人针对?”
“有这种可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冯教练沉吟片刻,“400米项目,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体能分配策略。
因为分道跑,战术干扰相对较少,核心还是看硬实力和节奏把控。跑法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适不适合。”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的跑道上,补充道:“别忘了,陈功的100米和200米可是远超世界同届选手的顶尖水平,那爆发力和速度基础在世界上已经无人能及。
单凭这‘雄厚的本钱’,就算用最‘垃圾’的方法跑400米,恐怕也足以碾压世界范内大部分专业选手了。”
“不过,”冯教练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理论归理论,真正的考验还没来。他这种跑法在顶级赛场上能否奏效,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经验丰富、技术细腻的对手时,会不会暴露出致命弱点……这还需要实战来检验。
一个小时后的400米预赛,或许就能看出些端倪了。”
陈功又心无旁骛的练习了一会儿,才发现冯教练身边站了一个十万个冷笑话上的哪吒。
擦了擦额头渗出的细汗,陈功向两人的方向走去。
是的,真气禁用后,陈功虽然不觉得有多累,但是已经开始用出汗来调节体温了。
“这位美少女是?”陈功觉得有些眼熟,但还是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冯振。
冯振笑着为两人引荐:“这位是咱们女子铅球的世界冠军,巩立娇。这是陈功,我们短跑队的新星。”
“原来是娇姐!”陈功有些惊喜,连忙伸出手,“久仰大名!”
巩立娇与他握手,打量着他笑道:“你好陈功,你才是真的名不虚传。其实这次来,是想请你帮个忙……”
听巩立娇说明来意,陈功思索片刻,眼睛一亮:
“我倒是认识个合适的人选,就是不知道她愿不愿意。我可以帮您问问,但不保证一定成。”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