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马明松结交王绍,三夫人道出实情

马明松怎么都没想到,王绍不仅没客气,还恬不知耻的说这个三老婆挺好,他没享受够。还说自己家里有一歌姬,也是貌美如花,只是老婆看的紧,没得空下手。

既然马明松大方,王绍决定把歌姬送给他,这个三老婆他也不带回去,留在马府。

马明松说哥哥喜欢,他亲自送三老婆过府。王绍说万万不可,家里有只母老虎,送过去就麻烦了,就留在这,他可以来这里寻开心。

王绍还说三老婆就算他俩的,他不在时,马明松同样可以睡。

马明松特别意外,没想到这老头这么花花,比自己还龌龊。

马明松也没客气,你不是有喜欢歌姬没弄到手么?你给我送来,我也不独享。

两个老家伙越说越投机,马明松说,哥哥,干脆你别走了,咱俩再喝酒,晚上你还睡三老婆。

王绍也来了兴致,喝就喝,等到了晚上,我直接让人接歌姬过来,今天晚上让你搂着睡。

两个人越聊越投机,马明松就提起玥娘,问王绍什么看法。

听到玥娘,王绍明白了,怪不得这家伙总找我喝酒,这小子是起色心了。

王绍是赵如京的故交,两个人从小就认识,在一个私塾读书,赵如京大王绍三岁,对王绍特别照顾。

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京赶考,赵如京落榜,王绍成为文武状元,被派到幽州做总兵。

王绍奇怪呀,心说我大哥文武都比我强,要说发挥不好,也不至于名落孙山,榜上无名啊?这肯定不对。

到了日子,王绍赴任,赵如京跟着。

事先哥俩商量好的,无论谁当了官,另一个陪着,哥俩一起干一番事业。

可王绍不相信哥哥没实力,思来想去决定逼哥哥一把,这次赴任我不带你,你爱哪哪去。

只要哥哥生气了,肯定还能参加下一次科考,凭哥哥的能耐,肯定前程似锦,总好过给自己做一辈子幕僚。

打定了主意,王绍给赵如京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我不需要无能之辈,你连个名字都没上榜,我用不着你。

一觉醒来,王绍带人走了,只留下一封信,赵如京也没生气,回了老家。

王绍上任之后,一直关注着京城的消息,赵如京再没去赶考。

两年后,幽州刺史给王绍放假,让他回乡接家人,王绍才知道父亲身体一直不好,都是赵如京在精心照顾。

到了这个时候,王绍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就跟赵如京说了,他那么做是希望赵如京考取功名。

赵如京笑了,反问王绍,如果两个人换个位置,王绍会不会心甘情愿做自己的幕僚。

王绍觉得自己做不到,自愧自己不如哥哥的心胸宽广。

王绍建议赵如京再去赶考,赵如京嘴上答应了,第二年还是没去。

直到幽州来了个巡查使,就是当年王绍的考官,王绍推荐了赵如京,巡查使说那年赵如京交的白卷,已经被限制参加考试了。

王绍明白了,闹了半天哥哥是为了成全自己。

咋办呢?王绍琢磨实在不行只能请哥哥来做幕僚了。

巡察使却笑着说不用担心,既然此人确有才华,他可以邀请赵如京参加应试。

果然,第二年,赵如京中了文武状元,又在巡察使的安排下,做了青州总兵。

当年辽南王造反,幽州派兵围剿失利,王绍被俘,朝廷令青州派兵支援,赵如京请令出征,平定了叛乱,救出王绍。

原幽州刺史为了避免担责,给朝廷写了篇战事总结,诬陷王绍无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了王绍。

刺史倒是不知道赵如京和王绍的关系,可赵如京是带兵平定叛乱的主将,他怕赵如京知道真相,不同意这样的奏章上报朝廷,悄悄派人送去了京城。

本来战争结束了,赵如京该回青州,可青州刺史想要好处,让赵如京带兵住在幽州,啥时候幽州刺史给了好处再回去。

就在这时,朝廷批文下来了,处王绍死刑,就地问斩。

赵如京说这不对呀,明明是你督运粮草不济,又不懂兵法,逼着王绍孤军深入,这才造成王绍全军被俘,怎么能杀王绍?

幽州刺史官大,想强制执行,赵如京急眼了,命令青州兵接管了幽州防卫,把幽州刺史控制了起来。

同时赵如京又深入敌后,亲自去见辽南王,让辽南王写一份情况说明。

辽南王为人直爽,打败仗不恨赵如京,怪自己技不如人。不过辽南王心里不服,要不是幽州刺史假借进贡皇上为名,对他过分的盘剥和勒索,他也不至于造反。

赵如京听了事情经过,让辽南王写奏章,找皇上诉苦,自己又回到幽州,找其他官员了解情况,写了奏章,大家签了名,奏报了朝廷。

当时的朝廷还行,派了巡察御史查办这件事,最终抓走了原幽州刺史,并任命赵如京为幽州刺史。

王绍毕竟被俘,无功无过,提拔他为幽州太守,算是对他忠心耿耿的体恤和鼓励。

这回哥俩终于如愿以偿,又在一起工作了。可赵如京心里不安,王绍在幽州五六年了,按理说他更适合幽州刺史。

刺史总辖幽州十八郡七十二县,而太守只是负责幽州的事务,赵如京总觉得委屈了兄弟。

王绍看出哥哥的心思,来找赵如京:“大哥,不瞒你说,如果当年您中了状元,我未必会心甘情愿做您的幕僚。

这一点我确实不如你。

还有和辽南王开战,我虽无过错,也确无功绩。就说我全军覆没,按理说我应该考虑到这些,不该不管不顾的执行错误命令,这也是我不如您之处。

再说我差点被问斩,要不是哥哥您,别说太守了,我的脑袋早都守不住了。”

从那之后,两个人真正的推心置腹,成为了知心好友。

后来赵如京多次推荐王绍升迁,都被王绍拒绝了。

这些年两个人年龄都大了,商量好等退休了一起解甲归田,安度晚年,再没分开过。

不过赵如京考虑到其他官员的心情,也考虑到避免结党营私的嫌疑,不只是王绍,包括赵献和赵如京的关系都没有公开。

那天赵如京娶亲,王绍看出马明松不高兴了,加上马明松无缘无故突然跟他套近乎,王绍就去问赵如京。

刚开始赵如京也不知道咋回事,以为马明松心高气傲。王绍觉得马明松眼睛不离玥娘不说,还一直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就问赵如京,是不是谦让不娶玥娘时说了什么话。王绍让赵如京说说第一次见玥娘的细节,这才知道问题出在赵如京那句话上

夫人糊涂,似此妙龄佳人,老夫焉敢奢望?倒不如舍弟……

马明松不知道赵如京还有个弟弟叫赵献,以为说的是自己。

“这就对了,大哥,你别忘了,马明松是马贼出身这个人又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大哥,你和他结为兄弟,再把玥娘嫁给他,等于是又结了秦晋之好,同样是双喜临门。”

此时的赵如京也想明白了,听老婆说马明松眼睛一直盯着玥娘,也觉得事态严重。

王绍提醒赵如京:“大哥,马明松手握兵权,不得不防啊!”

赵如京还真不担心兵权,毕竟北平周围还有治安部队不归马明松管辖,而且自己还有亲卫队。

王绍觉得不得不防,建议公开赵献的身份。赵献是巡城使,也手握兵权,公开了赵献的身份,马明松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赵如京仁厚,不相信马明松会惦记嫂子,同时想保护赵献的名声,不想让人议论赵献打了败仗,是靠兄长才做了巡察使。

王绍知道哥哥的为人,既然劝不动,干脆自己接近马明松。

没想到,马明松也相中了王绍,第一个就来拉拢他。

王绍最讨厌的就是色鬼,更反感三妻四妾。

昨晚确实喝多了,不过喝的再多,身边多了个女人,又不是自己的女人,王绍还不至于糊涂到什么女人都下手的程度。

也是王绍正人君子名声在外,马明松的三夫人也没胡来,见他醒了,不仅没动手,还给他讲了自己的身世。

三夫人的父亲原本是辽地的一个富户,哥哥还是辽北王手下的大将。

十年前,马明松在辽地活动猖獗,四大辽王多次围剿,都被他跑了。

后来三夫人的哥哥率兵围剿马明松,抓住了马明松的几个磕头弟兄。

本来应该是战功一件,狡猾的马明松居然主动去找辽北王,说他之所以能摆脱大军围剿,因为他的把兄弟跟三夫人的哥哥是好朋友。

这次那位将军背信弃义,为了立战功,居然诱骗几个把兄弟。

马明松说他宁可自投罗网,也不想看着把兄弟遇害,这才自投罗网。

大祥帝国沉浮录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