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机器的轰鸣
腊月初八的北京城飘着细雪,户部银库前的石板路上,数十辆满载银箱的马车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贾环站在廊下,看着户部主事们手捧账册来回奔走,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凝结。
\"大人,这是第三批军饷了。\"户部侍郎捧着账册快步走来,官靴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自开战以来,已拨付白银二百八十万两,粮草四十万石。\"
贾环接过账册,指尖在墨迹未干的数字上轻轻摩挲。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战争机器的精准运转——蓟州军械局日夜不停的锻造声,通州粮仓川流不息的运粮队,天津港络绎不绝的军船。每一文钱、每一粒米,都在为这场战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加派二十万两。\"贾环合上账册,目光投向东北方向,\"戚将军来信,朝鲜北道雪深及膝,将士们需要加厚冬衣。\"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驿卒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个漆筒:\"八百里加急!义州大捷!\"
二、钢铁洪流
鸭绿江的冰面上,三十门\"雷神炮\"排成一线,黑洞洞的炮口对准对岸的义州城。戚继光站在观测台上,手中的单筒望远镜将城墙上的守军表情尽收眼底——那些朝鲜士兵惊恐地指着江面,有人已经开始解下绑腿准备逃跑。
\"装填霰弹。\"戚继光的声音平静得可怕,\"第一轮齐射,目标城墙守军。\"
传令兵手中的红旗重重挥下。刹那间,三十门火炮同时怒吼,炮口喷出的火焰将江面的积雪瞬间汽化。数百枚铅弹如同死神的镰刀,将城墙上的守军成片扫倒。鲜血顺着城墙的缝隙流淌,在白雪上绘出诡异的图案。
\"第二轮,实心弹,目标城门。\"
更大的轰鸣声中,重达二十斤的铁球呼啸而出。义州那扇雕刻着祥云的朱漆城门,在一声巨响后化作漫天木屑。城内传来此起彼伏的尖叫,炊烟袅袅的民居间开始有人拖家带口地奔逃。
戚继光放下望远镜,转向身旁的参军:\"给朝廷报捷,就说'腊月初八辰时,我军克义州,歼敌三千'。\"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加一句'朝鲜军械陈旧,士气低落,预计三个月内可抵汉阳'。\"
三、王都的黄昏
汉阳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景福宫内的樱花已经绽放。朝鲜王李昖却无心赏花,他跪坐在仁政殿内,面前摊开的地图上,代表明军的红色小旗已经插到了开城。
\"王上,明军距汉阳已不足百里!\"兵曹判书的声音带着哭腔,\"戚继光亲率五万精锐,配有新式火器,我军...我军...\"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满身是血的将领跌跌撞撞地冲进来:\"报!水原失守!明军使用了会爆炸的炮弹,城墙...城墙整个塌了!\"
李昖的手剧烈颤抖,茶盏被打翻,碧绿的茶水在地图上洇开,将汉阳周边染成一片模糊的绿色。他想起三个月前佛郎机商人信誓旦旦的保证——那些昂贵的火绳枪足以抵挡明军。可现在...
\"传...传旨,\"李昖的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准备...准备出降仪注...\"
四、征服者的盛宴
五月初五,汉阳城南大门。戚继光端坐在檀木交椅上,身后是整齐列阵的明军将士。阳光下,崭新的铠甲反射出令人胆寒的冷光,新式燧发枪上的钢制部件闪闪发亮。
当朝鲜王李昖身着素服,手捧国玺缓步走来时,明军阵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整齐的呼喝:\"大明!万胜!\"声浪震得路旁的樱花纷纷坠落,落在投降队伍中那些朝鲜贵族的乌纱帽上,如同斑斑血泪。
\"罪臣李昖,率文武百官,献土归降。\"李昖跪在特意铺设的白布上,额头紧贴地面。他身后的世子忍不住抬头,正对上戚继光冷峻的目光,吓得赶紧又伏下身去。
戚继光缓缓起身,腰间的佩剑与铠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接过国玺的刹那,明军阵中鼓号齐鸣,一面崭新的日月旗在景福宫门楼上冉冉升起。
五、京城的狂欢
七月的北京城热浪滚滚,却挡不住百姓的热情。自正阳门至大明门的长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商铺早早挂起了红灯笼,小贩们叫卖着新印制的\"朝鲜大捷图\"。
\"来了来了!\"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只见一队长长的车队缓缓驶来,打头的是三十六名锦衣卫,其后是装载着朝鲜王室珍宝的马车。当那顶镶嵌着三百颗珍珠的朝鲜王冠经过时,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
贾环站在户部衙门的台阶上,看着车队最后那几辆蒙着油布的大车——那里装着朝鲜国库的账册、王室秘藏的典籍,以及最珍贵的朝鲜全境详图。几个书办正在逐车登记,他们的算盘珠响成一片。
\"大人,初步清点完毕。\"户部主事捧着账册气喘吁吁地跑来,\"光是黄金就有十五万两,白银一百二十万两,另有高丽参、貂皮、珍珠等尚未计价。\"
贾环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远处几个朝鲜使臣身上。那些曾经的贵族如今穿着大明服饰,正惶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们不会知道,这仅仅是变革的开始。
六、重塑山河
汉阳城的新任布政使衙门内,工部郎中正与一群朝鲜通译激烈争论。
\"所有官署必须改建!\"郎中拍着图纸喝道,\"要按照大明规制,前堂后宅,左文右武!\"
通译为难地说:\"可是大人,景福宫是朝鲜历代王宫,若拆毁重建...\"
\"什么朝鲜王宫!\"郎中冷笑一声,\"现在这里是大明朝鲜行省的布政使衙门!\"他指着图纸上被朱笔圈出的区域,\"这里建承宣布政使司,这里设提刑按察使司,这里...要建一座孔庙!\"
与此同时,在城东新设立的官学里,上百名朝鲜孩童正跟着先生一字一句地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窗外,他们的父母忧心忡忡地观望,却不敢出声反对——因为官府已经明令,适龄孩童不入学者,其家赋税加征三成。
七、移民浪潮
天津港的码头上,数百户移民正在登船。他们大多来自山东受灾的州县,扶老携幼,带着简陋的家当。官府发放的十两安家银被小心地缝在贴身的衣袋里,有些妇人还不时摸一摸确认它的存在。
\"到了朝鲜,每家能分五十亩地!\"一个小吏站在高处喊道,\"头三年免赋税,子弟可入官学!\"
人群中,老农张石头攥着官府发的\"安家帖\",上面盖着鲜红的布政使司大印。他的大儿子好奇地问:\"爹,朝鲜人会不会欺负咱们?\"
\"怕啥?\"张石头指着港口停泊的战舰,\"没看见那些大炮吗?再说了...\"他压低声音,\"官府说了,每十个移民户配发一杆火铳,用来防野兽。\"
不远处的茶楼上,几名朝鲜商人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其中年长者叹道:\"再过十年,这里恐怕再无人会说朝鲜话了。\"
八、新的蓝图
文华殿内,隆庆帝正与阁臣们审阅新绘制的《大明朝鲜行省全图》。原本的朝鲜八道已被重新划分为辽东、平安、全罗三个行省,每个重要城池都标注了新设的官署、军营、驿站。
\"陛下请看,\"贾环指着地图上蜿蜒的红线,\"这是新规划的官道,自辽东直达釜山,沿途设驿站三十六处。快马五日可达最南端。\"
张居正补充道:\"臣已选派三百名举人、监生赴朝鲜任职,同时命国子监增设'朝鲜官话科',培养通译人才。\"
戚继光的关注点则在军事部署:\"应在元山、釜山设立水师基地,新造战船五十艘。如此既可震慑倭国,又能防备南方海盗。\"
隆庆帝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从鸭绿江一直滑到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济州岛。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地图上,那些新标注的城池名称闪闪发光——它们不再是陌生的朝鲜地名,而是大明版图上新鲜的印记。
\"传旨,\"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改汉阳为汉城,设朝鲜总督府。命工部即刻铸造'大明朝鲜行省之印'。\"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下一站,该是倭国了。\"
殿角的自鸣钟恰好敲响,钟声悠扬。窗外,一群信鸽振翅飞向北方,它们的脚环上绑着最新的政令,将把这个庞大帝国的意志传达到新征服的土地每一个角落。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