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刻的是去集市时,自己想吃橘子,但家里经济有限,只能买两小个。
这种无私的父爱,至今铭记于心。
听了宋晓峰的话,李小雅低头沉思。
“要是女儿怎么办?”
片刻之后传来了声音。
宋晓峰哈哈一笑,“有女儿更好,女儿是父亲贴心的小棉袄,真到老得不能自理的时候,还是女儿更懂得照顾呢。”
太多往事印证着这一点,娶妻容易忘了父母。
那些儿媳其实也曾是家中的闺女。
被忘的是婆婆,铭记的是亲妈。
李小雅轻轻啐了一口,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你又乱说呢。”
“其实几个孩子我都愿意生。”
“这是生命的美好和希望,我愿意承受这个过程。”
“为了新生命,一切值得。”
“能感受到生命的奇迹。”
李小雅抚摩着自己的肚子,温柔且坚定。
在这一刹那,宋晓峰明白了母性的伟大,女性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任何一切。
相较之下,蚊虫的叮咬根本不算什么。
---
中午,贾家依然在忙着照顾新妈妈和宝宝。
忙碌的人烧热水,传递毛巾,秦小梅的声音依旧微弱但仍在坚持。
李明骑自行车送孩子们回去后,顺便去了趟图书馆还书,最后回到了院子。
回来的时候,傻柱正在与易中海商量什么事,而贾家里,秦小梅的情况似乎并不顺利,只得请了稳婆帮忙。
宋晓峰带着李小雅去了杨村的路上。
---“怎么这么久还没生出来啊。”
出了前门,李小雅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有些不安地说道。
她听了一下午秦小梅的喊叫,自然也难免心生惧意。
“没事的,生产一次比一次顺利,下回就好办了。”
“你说谁不信,第三个了还不是这样难。”
“我也是说生产几次后就好啦,并没说是这次呢。”
到达杨村后,安顿好李小雅,宋晓峰没留下吃饭就赶回了市区。
此次他将玉米田交给小薇照料,让她用些技巧加速玉米成长。
当然这只是稍微促熟一点,以免引来注意。
---
当天晚上八点回到四合院。
空气中有一股肉腥味。
“这个味道……”
皱起眉头的宋晓峰不清楚到底是产后血腥还是煮鸡的味道。
---
482 张玉珍的态度变化
贾家,刚刚喂饱新生儿的母亲李秀娟,正忍受着下体撕裂带来的剧烈不适。
母亲张翠芳默默地收拾污物,没有笑容。
稳婆则称赞新生女孩体重不错,预示着是个有福的孩子。
李秀娟虚弱笑说,“难怪这么折腾。”
“是啊,女儿今后肯定会孝顺的。”
---
周一,宋晓峰来到办公室,里面安静整洁,娄红燕还未到达。
办公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桌上摆有一堆文件和图纸。
此时的工厂,因她的勤勉工作,已经变得有序且井井有条。
过去的一个月中,娄红燕每日独自待在办公室处理琐事。
尽管无人指导也不抱怨,利用这些日子,娄红燕认真研读技术资料。
现在外面,娄红燕的步伐轻盈,神情自信,显然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已不再懵懂青涩。
开门进屋,看着久违的上司:“宋主任回来了!”
一句轻快的问候中带有真诚的喜悦。
“嗯,工作完成得很好吧?”
宋晓峰微笑回应道。
动荡后的时光沉淀下来,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彼此
在乡下住了半个多月,回来差点连笔都不会拿!“看你黑了不少。”
王莉拿起热水瓶走到张华面前,给他倒了一杯水。
“晒黑了有好处,健康嘛。”
张华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你看,这是劳动的印记。”
“感觉整个人像是滚过泥潭,脱了一层皮,但确实轻松了许多。”
“我建议你也去乡下锻炼一下,增强体质嘛。”
张华喝了口水,王莉翻了个白眼:“你怎么没晒黑?难不成脸上套着袋子了?”
“你不懂,这就是天生丽质。”
“少来了。
谁像你,脸不怕晒。”
张华摸了摸脸颊,虽然他的皮肤并不算特别白,但由于这几年和晓燕的努力,身体素质明显改善,肤色看起来也还算不错。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条件。”
“臭美!”
王莉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
心情放松之后,两人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一边看书,另一边张华继续研究图纸。
他对拖拉机的研究已经深入许多,但大多是针对大型拖拉机,也就是带方向盘的那些。
这类机器对发动机要求较高,国内使用的很多是进口发动机,主要以苏联的产品为主,所以发动机普遍笨重且毛病不少。
虽然有一些仿制品出现,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问题:一是动力不足,只有3-4马力;二是机械故障频繁;三是油耗过高,油箱小,经常需要加油;操作难度大,如转向困难等。
即便有这些不足,在农村和农场依然非常抢手。
需求量大,订单逐年增加,而工厂也因发动机供应有限而犯愁。
这也让夏教授得知蒸汽机能用时感到振奋不已,杨明与刘怀民对此也十分关注。
了解现状后,张华对自己设计的手扶拖拉机更有了信心,即便不能完全达到后来的水平,至少比现行的产品强得多,足够用了。
他开始着手设计铁犁。
不到中午,图纸完成,并得到系统的评价与学分奖励,心里盘算着继续设计更多配件,进一步提升设备功能。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办公室,一片明亮,两人愉快地谈论着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
食堂里,老张正忙着剁菜,笑容挂在脸上。
旁边的小李问道:“师傅今天怎么了?半天笑四次了。”
马强低声道:“听说贾东旭的妻子生了个女儿。”
“秦淮茹生女儿了?”
小李心中一阵高兴,“女儿好啊。”
马强点点头:“不过跟您有啥关系呢?”
“咱师傅就是热心人。”
“算了,问下肉怎么还不来。”
老张听后吆喝道:“你们倒是快点,肉怎么还没到!”
马强赶紧回应:“我去看看。”
不一会儿,马强回来了,手中拎着一小块猪肉。“师傅,这是所有的肉了,因为二食堂今天请客,剩下的不多了。”
老张一拍桌子:“这些人真是太可恶,还喝工人的血吗!”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以前这种好事都是他们干的。
自从二食堂换了新主厨后,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想到此,老张趁人不注意,悄悄切下一小块肉放进裤兜里。
为了追求贾张氏,老张豁出去了不少,口袋也渐渐瘪了下来。
为了秦淮茹产后补充营养,他也必须表现一番。
思前想后,只好偷偷带些东西回家。
午间,老张装作打饭菜的样子带着肉回到四合院。
途经轧钢厂门口时,卫兵看了看就放行。
不久后,张华被厂长秘书叫到了小会议室。
会场气氛热烈,车间里的一些优秀员工和几位技术骨干已经到了,大家彼此寒暄了几句。
坐定之后,张华询问此次聚会原因,得到了厂长的回答。
会上,刘怀民宣读决定成立新的技术研发科,由张华为科长,并组建保卫组、技术组、研发组和后勤组。
大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支持。
张华接过任命书,承诺尽最大努力带领团队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毕竟,上次赵小明将重要的设计图遗留在办公室里一事已经敲响了警钟,刘怀民他们对此极为重视。
技术组由组长李伟带领,组员都是从各车间选拔出的技术精英。
赵小明在这里遇见了王华,目光交汇间,两人相视而笑。
研发组的组长是陈强,其组员均来自技术部,全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
后勤事务暂时仍由赵小明兼任管理,并由他自己选择组员来协助工作。
众人听到各自安排后,都松了一口气。
刘怀民站起身来,环视一圈,铿锵有力地宣布了他们的新任务:“今天借动员会的机会,我宣布我们的首个重大任务——为红钢厂研制拖拉机。”
“这是红钢厂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杨工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需要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在杨工的带领下,务必完成这项光荣使命。”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早就有所耳闻的人立即高声回应。
之前眼看着其他工厂制造拖拉机和汽车时,这些人心中既羡慕又无奈;然而这次红钢厂已经在正确方向迈出关键一步,大家都满怀信心继续前行。
刘怀民满怀期待地看着赵小明。
在众人的注目下,赵小明坚定地站起:“感谢领导对我们小组的高度信任与肯定。
这不仅是赋予我们重大责任和殷切期望,更是对所有成员工作的认可。”
“在这关键时刻,我代表所有组员表示,我们将发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力以赴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现场情绪高涨,所有人热血沸腾——他们是值得信赖、不惧艰难的一线工人,渴望挑战!
当赵小明说:“埋头苦干六十天,坚决打造出拖拉机!”
时,大家先是一愣,随即便群情激昂地响应着同样的话语。
口号一声比一声响亮,会议室内外掌声雷动。
一旁观察的领导们都为赵小明的豪情所触动,不知道他是激情即兴而来还是成竹在胸。
待气氛稍许平复,继续讨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技术方案制定等具体事宜,并最终敲定了临时办公室的位置。
技术团队迅速投入状态,紧张忙碌的同时又充满干劲;而午餐时间也格外愉快,大家边品尝美馔边热烈交流。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