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外部存在隐患并且时常受制于人,但这些成就不可小觑。
随着华夏研究出高效的杂交玉米这一消息到来,连领导人都不敢相信。
“娜塔莎,结果是不是最终定型了?”
一位穿着军装的金发蓝眼女性起立报告:“部长,确已验证过了,收获统计结果正是这样。”
中年人放下手上的材料环视一周说,
“南下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获取种子,包括父母本都要带回来。”
正当他分配完任务之后,众人异口同声答道:\"是!\"
散会之际,办公室只剩下娜塔莎和她上司。
“娜塔莎,我们要得到这个项目的核心,这是摆脱依赖性唯一出路,无论如何也要带回这项技术。”
娜塔莎认真听着并接过照片仔细观察上面那位杨小涛的信息。“为了领袖、为了整个联盟的未来”
类似场景出现在另一个宏大建筑里,几位肥胖的中年男子讨论同样的主题。
研究所的负责人对杂交玉米的研究深感不可思议。
“真没想到华夏竟能做出如此成果”,一个人惊讶不已。
“这很正常,美国人也能成功。
古国之间自然有些底蕴相通”。
另一位解释着,同时提醒同行要确保这些资源用于人类解放事业中去。
另一处办公室里杨小涛考虑下一步计划。
当他知道北方势力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立即决定保证农场的安全,派得力干将如小薇去守护一切。
工厂里的忙碌让他无暇他顾,但在确保这里工作进展的前提下他依然要回去一趟农场查看收成情况。
回到办公室已是夜晚。
工厂灯火通明,人们依旧奋战在各个岗位上。
此时他意识到,如果继续扩展生产,就必须扩招更多员工。
原定400人似乎太少;考虑到长远储备人才需要,他认为增加至700-1000才是最佳安排。
第二天他向上级提出了这个提议,杨小涛与领导层商量后暂时先保持现状直到完成首批订单再考虑大规模扩充事宜。
只要车辆在火车站完成装配,数量便无问题;若到达目的地时出现问题,则归因于运输过程。
“行!”
张小林思索片刻后同意了。“这做得很周全,今后我们要多招募几个人确保后勤组的工作万无一失。”
“明白,谢谢主任。”
孙晓丽微笑着回应。
“路上注意安全。”
简单嘱咐几句后,孙晓丽跟着车队离开,而张小林则返回车间继续工作。
在这忙碌的日子中,时光悄然流逝,七月上旬转瞬即到。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未入伏天,工人们已经热得难以忍受,没有空调,甚至风扇也是奢望。
车间内的闷热让人难受,窗户尽管敞开,也无助于散热。
面对高温,工人们只能擦汗苦干,男工人索性光膀子,但女工人则受了不少苦。
于是,张小林采取措施,减轻劳动强度,并增加供给盐水补充体力。
尽管如此,生产效率仍然下降。
原本的日产量从十三台降至十台都显得困难。
考虑到买电扇也不现实,张小林考虑改用蒸汽机驱动大型风叶。
经过一夜的设计,他将图纸交付王伟,指示大家开始制造这个新的降温系统。
改造的蒸汽机更小巧但也更有效,配上直径近三米的三叶片风扇,效果出奇地好。
第一次成功试运行后,大风扇吹起强劲的风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员工们纷纷对张小林表示感谢,承诺加倍努力。
次日午间休息时,关于车间装了风扇的消息传遍整个工厂,许多人都挤在新风装置旁享受凉意。
张小林正在餐厅吃饭时,遇到几位其他车间的主任抱怨不公平。
为了解决争端,杨小林决定加快风扇的生产进度,让更多车间受益。
最后几个车间通过抽签决定先后顺序,解决了纠纷。
随着几台风扇陆续安装成功,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三天就额外增加了两台产品的日产量。
这一小小的改变显着改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整体效率。
第二天,又一名仓库负责人找上门来,诉说仓库的困境。
于是张小林又加班加点制造更多的风装置。
虽然他的计划一度被打乱,但终于成功缓解了各个部门的问题。
后勤主任刚离开,物料部的负责人就上门来了。
李文博深知车间物料调度离不开他的支持,更何况搬运物资也是个累活,所以二话不说便答应了请求。
不久,车队的同事们也来找他,理由十分简单:装卸货物时实在太热了,急需降温设备。
接着,保安科也派人来了,声称大门岗亭内酷热难耐,希望能配备风扇解暑。
紧接着,食堂管理员找上门来,提出厨房过于闷热,担心影响烹饪效果,想安装一台小型电扇。
面对层出不穷的要求,李文博差点气晕过去——难道大家都忘了工厂是生产拖拉机的吗?但抱怨无用,需求不断增加,让他感到有些棘手。
正当李文博准备外出与陈向东商量对策时,后者火急火燎地冲进来,一进门就告知纺织厂急需十台风扇,并且当天就必须送达。
听到这消息,李文博几乎崩溃了。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陈向东不好意思地道出了原因:原来是邻居翟静向厂长提起此事,并迅速反映到上级领导处。
为显示企业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必须尽快响应对方的需求。
虽然内心不愿意得罪任何一方,特别是纺织厂这类备受关注的企业,李文博只能先放下车队等其他单位的申请,优先处理纺织厂的需求,并承诺当日务必装好。
纺织厂也不失风度,在接受援助后表示愿意回赠一些次品布料作为回报。
李文博随即部署人员立即开始制造风扇。
起初负责此项目的赵海峰还略有不满,听说是为赚外快才勉强同意;得知有额外收益时则立刻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
同样受到鼓舞的还有曾跟随参与过暖炉安装工作的王建辉等人。
不到中午时分,由赵海峰带队携带成品赶往纺织厂,而留在厂房内的其他人则继续并行生产拖拉机和风扇。
下班前返回的同事带回了大批所谓“次品布料”。
看着那些色彩斑斓却瑕疵明显的织物,车间上下欢声雷动。
每位参与者均得到了相应的馈赠:三尺花布或是一条新毛巾。
对于这些宝贵奖励,李文博特别重视,尤其是分配时对长期默默付出的两位女性成员娄莉娜和刘美华格外关照,分别给予她们六尺布料。
她们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贡献精神。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工厂,引起了其他部门员工的关注与艳羡之情,纷纷表示如果当初能加入其中该多好。
同时,也让不少工人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和互帮互助所能带来的意外收获,增强了归属感。
而在工厂外的一个角落里,有人独自思索着李文博所做的一系列改变。
刘海生感慨万千:原本认为他只是个普通管理者,不曾想竟有如此手腕,连简单的风扇项目都能创造出意料之外的价值。
这让许多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夜幕降临,当李文博回家时,妻子冉晓芬告诉他今晚有不少人特地前来道谢,感谢他为他们争取到了福利。
提及此番经历,二人相视一笑,在平淡日子里增添了一份别样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文博决定趁热打铁,利用现成的技术与设备,积极响应更多企业和单位对风扇的需求。
尽管忙碌依旧,但看到职工们因为共同努力获得了实际回报后的满足笑容,他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这样,在这个夏天里,小小的风扇成为了联结不同工厂之间的纽带,不仅带来了凉爽的清风,更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了一座信任之桥。“我们工段已经接受了拖拉机的任务,人员调配很紧,不如让别的工段分担一些任务,这样也显得更公道。”
刘小军不是自私的人,特别是在面对如此庞大的项目时,他更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进步。
这样做不仅对他自己有好处,对整个轧钢厂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对于刘小军的态度,刘永辉早有所料,因此他笑着回头看了一眼陈峰,后者也露出赞同的笑容,看来他们早已预料到了这一情况。
“厂长,具体安排您决定就好。”
随着几位组长的接近,刘小军特意提高了音量,说完便不再言语。
刘永辉一愣,原本想征询一下他的意见,结果反而让自己成了那个难做决断的人。
刘小军站一边看着组长们诉说困难。
他已经表明了让厂长定夺的态度,其他组长自然而然将问题推到了两位厂长身上。
一时之间,刘永辉和陈峰手忙脚乱地处理这些请求。
经过一番商量后,还是由陈峰下定了决心,把新任务交给了六号工段。
没办法,现在一、三号工段在许建平的带领下,效益极佳,特别是一单拖拉机项目的成功使他们收益颇丰。
而八号工段只有刘永辉一个人负责着小型压力罐这样的轻量级工作,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