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意味着在伤寒病发病后的五六天,又感受了风邪。此时,病情变得复杂,出现了往来寒热的症状,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这是少阳病的特点。
当邪气(如外感病邪或内生郁热等)侵扰少阳经时,会导致少阳经的经气不畅,进而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疏泄不利,则容易出现胸胁部胀满不适的感觉,这是因为少阳经循行于胸胁部位,其经气受阻自然会引起局部的不适。
同时,少阳经的邪气还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进而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受损,自然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
至于“心烦喜呕”的症状,则与少阳火郁和胃气上逆有关。少阳火郁,即少阳经的火热邪气内郁不得发散,容易引起心烦意乱等情绪变化。而胃气上逆,则是由于少阳经的邪气影响到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胃气不能正常下行而反向上逆,进而引发呕吐的**。
胸中烦而不呕:这是由于少阳经邪气内郁,导致胸中气机不畅,产生烦闷不适的感觉,但并未影响到胃的正常功能,因此不出现呕吐。
渴:少阳病邪热内蕴,灼伤津液,故患者常有口渴之感。
腹中痛:少阳经邪气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机不畅,可能出现腹中疼痛的症状。
胁下痞硬:少阳经循行于胁肋部,邪气侵袭该部位,导致气血瘀滞,故胁下可能出现痞硬不适。
心下悸、小便不利:这是由于少阳病邪影响到心肾两脏的功能,导致心气不宁、肾气不化,进而出现心悸和小便不利的症状。
不渴、身有微热:少阳病邪虽热,但未必伤及津液,故患者可能不渴;同时,邪热外散,可能导致身体微热。
咳者:少阳病邪若影响到肺脏,导致肺气失宣,则可能出现咳嗽的症状。
对于这一系列症状,“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它适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能够调和人体内外、寒热、虚实之间的矛盾,使病邪得以解除,人体恢复健康。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小柴胡汤可能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能够改善人体微环境,促进疾病的康复。
原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段文字是对小柴胡汤证病因、病机及治法的精辟论述。下面,我将以科普的口吻为你解读这段文字。
首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是指人体在血气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肌肤腠理(即皮肤纹理和毛孔)变得疏松,外界的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便容易趁虚而入,侵袭人体。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当邪气进入人体后,会与体内的正气发生抗争,这种抗争往往会在少阳经(主要分布于胁肋部)形成郁结,导致胁下疼痛或不适。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正邪之间的抗争会导致体温的波动,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正气与邪气的抗争还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同时,由于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胁下的疼痛可能会向下蔓延至腹部。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这里的“邪高”指的是邪气侵袭的部位较高(如胁肋部),“痛下”则是指疼痛向下蔓延。由于邪气与正气在胁肋部抗争,导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呕吐。
对于这一系列症状,“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适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它能够调和人体内外、寒热、虚实之间的矛盾,使病邪得以解除,人体恢复健康。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是指服用小柴胡汤后,如果患者出现口渴的症状,说明病邪已经传入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胃、大肠等部位),此时应根据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这描述了一个病程已经持续六七天的患者,其脉象表现为迟而浮弱,这通常意味着正气不足,邪气虽有所衰退但仍未完全消除。恶风寒说明患者仍有外感风寒之邪,而手足温则表明阳气尚未衰微,病情尚有转机。
然而,“医二三下之”,即医生多次使用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患者的脉象浮弱,说明正气已虚,不宜再行攻下,否则会导致正气进一步受损。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由于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邪气内陷,少阳经气不利,脾胃功能受损。不能食是脾胃功能减退的表现;胁下满痛是少阳经气郁滞所致;面目及身黄则是由于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颈项强可能是邪气上犯太阳经所致;小便难则是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对于这样的病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虽然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常用方剂,但在此情况下使用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为患者此时正气已虚,且兼有湿热内蕴,直接使用柴胡汤可能会使邪气更加内陷,导致下焦症状加重,如下重(即肛门部有下坠感)。
再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如果患者原本就有口渴饮水而呕吐的症状,说明其体内湿热较重,且胃气已伤,此时使用柴胡汤是不适宜的。因为柴胡汤中的药物多属辛散之品,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胃气,加重呕吐症状。
“食谷者哕”。如果患者此时勉强进食,可能会因为脾胃功能受损而出现呃逆(即打嗝)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无法运化水谷,导致气机逆乱所致。
原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对于伤寒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总是充满了智慧和精准。正是对小柴胡汤适用症候的生动阐述。
“伤寒四五日”,指的是伤寒病已经发病四五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病情往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表证(即病邪在体表),而是开始向内传变。
“身热、恶风”,这是伤寒病常见的症状。身热表明病邪已经入里,开始与正气抗争,产生热量;恶风则是由于病邪尚未完全离开体表,人体对于外界风邪的敏感性增加。
“颈项强”,这是邪气侵袭太阳经(主要分布于头项、背腰部)的表现。邪气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颈项部肌肉紧张,出现强直感。
“胁下满”,这是少阳经(主要分布于胁肋部)受邪的表现。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导致胁下部位出现胀满感。
“手足温而渴者”,手足温表明阳气尚未衰微,病情尚有转机;而口渴则是由于病邪入里,消耗津液,导致人体出现缺水状态。
对于这一系列症状,“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它能够调和人体内外、寒热、虚实之间的矛盾,使病邪得以解除,人体恢复健康。在这个案例中,小柴胡汤能够疏散少阳经气,调和气血,缓解颈项强直和胁下胀满的症状;同时,它还能生津止渴,缓解口渴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小柴胡汤对于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具体使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伴随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