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模棱两可的报告

“吴老说得对!那个安全监控系统,搞得比我们部里有些老矿都强。还有那个废水处理,我看了一下,流程设计得挺合理,排放应该能达标。”

这几句话,无异于火上浇油。

陈建国的脸色更加难看了,他感觉自己带来的这帮专家,简直就是一群叛徒!

他费尽心思把他们从京城请来,是让他们来找麻烦的,不是让他们来替李光说好话的!

“够了!”陈建国低吼一声,“我看你们是被那小子几句好话就收买了!什么独到之处?歪门邪道!回去都给我好好写报告,问题给我往严重里写!听到了没有?”

专家组里顿时鸦雀无声,气氛微妙到了极点。

吴启明皱了皱眉,没再说话,但眼神里的不以为然却很明显。

张文远教授则是一脸苦涩,他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这一幕,恰好被送他们出来的李光、夏超海和赵掌柜看在眼里。

李光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刚才故意送客,就是想看看这帮人的反应。

现在看来,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

至少,这个专家组,并非铁板一块。

“陈司长,各位专家慢走。我们雨花镇地方小,条件有限,招待不周,还请海涵。不过,我们对金矿的发展,是认真的,也是负责任的。如果各位专家对我们的技术或者管理有什么具体的改进建议,我们洗耳恭听。当然,要是纯粹为了挑刺而来……”

李光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陈建国阴沉的脸上,“那恐怕要让各位失望了。我们雨花镇虽然穷,但骨头还是硬的,不是谁想捏就能捏的。”

他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

既表明了态度,也巧妙地利用了专家组内部的分歧,将了陈建国一军。

吴启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陈建国气得浑身发抖,但他看着李光身后隐隐围拢过来的矿工和镇民,以及旁边虎视眈眈的夏超海,终究还是强压下了怒火。

他知道,今天在这里硬碰硬,占不到任何便宜。

“哼!李矿长,话别说得太满!”陈建国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评估报告,我们会按程序出具的。到时候,是好是坏,自然有公论!”

说完,他不再停留,带着一群心思各异的专家,钻进了吉普车和大巴车,狼狈地驶离了雨花镇。

看着远去的车队,夏超海忍不住啐了一口:“呸!什么狗屁专家,我看就是一群狗仗人势的东西!光子,你刚才那几下可真解气!”

赵掌柜也捋着胡须,眼中满是赞赏:“光子,你这招釜底抽薪,用得妙啊。看来,这京城来的官儿,也不过如此。”

李光摇摇头,脸上的笑容敛去:“事情没那么简单。陈建国这次吃了瘪,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硬的不行,就可能来软的,或者更阴险的。”

唐龙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边,低声道:“我已经让人跟着他们了,看看他们去哪里落脚,接触什么人。”

李光点点头:“嗯,盯紧点。还有,让矿上和镇里都加强戒备,防止他们狗急跳墙。”

接下来的几天,矿场的生产照常进行,加工基地的建设也在加速,但巡逻的护矿队员明显增多了。

大家都在等待着那份来自京城的评估报告,就像等待着悬在头顶的另一只靴子落下。

一周后,一份盖着国家矿产资源部公章的评估报告,通过县里转到了李光手上。

李光、唐龙、夏超海、赵掌柜、王老伯等人围坐在办公室里,神情严肃地看着这份报告。

报告写得洋洋洒洒十几页,措辞极其专业和客观。

它先是肯定了雨花镇金矿在带动地方经济、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的一定贡献,也承认了矿场在安全生产和环保方面进行了一些投入,看到了改进的努力。

然而,话锋一转,报告又指出了诸多有待改进和需要进一步观察的地方。

比如,部分采矿设备相对陈旧,存在效率提升空间,矿区地质条件复杂,建议引入更先进的勘探技术进行复核,尾矿处理虽有措施,但长期环境影响需持续监测评估,建议加强与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等等。

通篇报告,既没有明确说金矿有问题,勒令停产整顿,也没有完全肯定金矿的成绩。

每一处“问题”都点到即止,用词模棱两可,留足了可以大做文章的空间。

“这帮孙子!”夏超海看完,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这写的是个啥玩意儿?说了跟没说一样!”

赵掌柜眉头紧锁:“这份报告,看似公允,实则暗藏杀机啊。它没有立刻发难,但却给他们未来随时介入、找麻烦留下了充足的借口。”

王老伯叹了口气:“看来,这事儿还没完。他们这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啊。”

李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锐利。

他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陈建国这样的人,不会轻易认输。

这份模棱两可的报告,正是他下一步行动的铺垫。

“他们这是在告诉我们,主动权还在他们手里。”李光缓缓开口,“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我们争取到了一些时间。”

他抬起头,看着众人:“这段时间,我们不能放松。矿场要继续抓好安全和生产,把报告里提到的那些‘问题’,能改进的都改进,让他们下次来找不到借口。加工基地和新产业的布局要加快,尽快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最重要的是……”

李光的目光变得坚定:“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他们真正的手段。”

时光荏苒,数载光阴悄然滑过。

雨花镇早已不是昔日那个贫瘠闭塞的山野小镇。

宽阔平整的石板路取代了泥泞小径,连接着镇内镇外。

崭新的学校里书声琅琅,设施齐全的卫生院守护着乡邻的健康。

依山而建的加工基地规模宏大,机器轰鸣,烟囱里飘出象征着活力的白烟。

重生90年代,我靠巡山带着妹妹奔小康!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