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相无相分

只树给孤独园,静谧祥和,日光穿透枝叶间隙,于地面绘出一片片斑驳陆离之景。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似在悄声诉说佛法的深奥。法堂内,氛围庄严肃穆,佛陀与弟子们围坐一处,一场关乎修行境界真义的探讨正缓缓拉开帷幕。

佛陀端坐于蒲团之上,身姿笔挺,面容慈悲,目光仿若明灯,温和地投向须菩提,轻声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这一问,如同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须菩提即刻从座位起身,恭敬地双手合十,掌心贴合,指尖微扬,身子前倾,带着对佛陀的深深敬意,沉稳回应:“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小普坐在角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须菩提的回答让他不禁陷入沉思。他眉头轻皱,目光中满是疑惑与探寻,心中暗自思忖:须陀洹,听闻这是修行路上初获的圣果,称作入流果。这入流,到底是入什么流呢?依照须菩提所言,名为入流,却又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小普努力回忆过往研习的经文要义,逐渐有所领悟。这入流,并非进入某种实质的物事或境界,而是初入圣道之流,意味着已见道谛,对四圣谛有了真切的体悟。然而证得此果之人,内心不应有丝毫的得果之念,一旦执着于“我得须陀洹果”,便会陷入对这一成果的贪恋与分别,从而偏离圣道。

往昔,小普为能在诵经时高度专注,常强行约束身心、驱赶杂念,结果却适得其反。如今想来,恰似须陀洹不应执着于入流的表象,修行境界并非刻意抓取可得,唯有内心纯净空灵,不被外界声色干扰,方能自然契合。

佛陀微微颔首,眼中尽是赞许之色,认可了须菩提的回答,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不假思索,声音坚定而清晰地答道:“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小普听闻此言,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忍不住在心底喃喃自语:“一往来果,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为何说实无往来呢?”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比丘们也都眉头紧锁,面露思索之色。

小普忆起不久前的禅修经历,那时自觉定力提升,杂念减少,心中暗喜,甚至期许借此达到更高境界,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新的烦恼。如今明白,正是因执着于修行成果,生起“我有所得”之念,才打破内心平静。这就如同斯陀含的一往来果,虽名为一往来,寓意还要在欲界的人、天之间往返受生一次,可若内心执着于这一往来的实相,便会生出分别、陷入执着,难以抵达超脱之境。

所谓一往来,实则是在修行的历程中,虽仍有细微的烦恼残余,但已能逐渐出离欲界的束缚。然而这出离,并非简单的空间转换,而是内心对欲界贪爱的淡薄。当不再执着于往来的表象,心不随境转,方能在这一往来间,实现真正的心灵升华。

佛陀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短暂的宁静:“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依旧毫不犹豫,立即回应道:“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小普若有所思,心中默默琢磨着:阿那含,即不来果,意味着证得此果者,不再来欲界受生,已然超脱欲界的轮回。但如果执着于“不来”这一概念,认为自己已彻底摆脱欲界,便又陷入新的执着。

小普反思自己面对生活诱惑与烦恼时,总试图逃避,以为远离便是修行进步。现在他终于领悟,真正的“不来”,并非仅指身体远离欲界,而是内心坚如磐石,不被外界诱惑动摇,不被烦恼左右。即便身处欲界,内心也能如如不动,不为五欲六尘所染,这才是不来果的真谛。

佛陀继续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连忙说道:“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听到这番话,小普内心掀起惊涛骇浪。阿罗汉果,在他以往认知里,那是修行者梦寐以求的极高成就,代表着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具备三明六通等超凡智慧与能力。可如今佛陀与须菩提所言,却让他对阿罗汉果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若阿罗汉执着于“我得阿罗汉道”,就会陷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念陷阱。这意味着一旦有了这种“我已成就”的分别心,便背离了阿罗汉所应达到的无我、无执的圆满境界。小普想到,阿罗汉本应心无挂碍,若心中还存有对自身成就的执着,那便如同明镜蒙尘,无法映照出世间万物的本真。

须菩提得佛称赞为第一离欲阿罗汉,且能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他深知阿罗汉果的本质并非一种可抓取、可炫耀的成就,而是一种心无所得、无所执着的自在状态。真正的阿罗汉,即便已断尽烦恼,具足种种神通智慧,却依然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不被成就与名声所累。

小普不禁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对修行境界的追求,总是渴望获得他人认可,期望在修行中取得具体的成果,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蒙蔽了双眼,陷入了对名相的执着。如今他终于明白,追求阿罗汉果,乃至一切修行境界,都不应以获取为目的,而应以放下为宗旨。

法会结束后,小普独自回到自己的寮房。他缓缓关上房门,轻轻走到蒲团前,缓缓坐下,双腿盘起,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开始继续深入思考这一品的法义。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专注,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他想起曾经与一位同修的激烈争论。那时,他们各执己见,争论的焦点是哪种修行方法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一个坚持认为持戒诵经是首要的,另一个则强调禅定冥想才是关键。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现在想来,自己和那位同修都陷入了对法相的执着。其实,修行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无论何种方法,只要能让人放下执着、回归本心,便是好方法。就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

小普暗暗下定决心,在今后的修行中,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放下对一切名相的执着。在日常的诵经过程中,不再刻意追求某种境界或成果,不再去想自己是否能达到某种高度的专注,而是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经文的字句上,用心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在禅修时,也不再为了追求某种空灵的状态而刻意压抑自己的念头,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静静地观察每一个念头的生起与消逝,不评判、不执着,让内心自然而然地回归平静。

在与他人相处时,小普也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态度。不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和想法,不再轻易地对他人的修行方式指指点点。他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行之路,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朝着解脱的方向努力前行。他要学会包容和理解,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日子在平静中一天天过去,小普在践行“一相无相分”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他发现,当自己不再执着于修行的成果和外在的名相时,生活中的烦恼渐渐减少,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却与日俱增。曾经让他困扰不已的琐事,如今已无法再轻易地牵动他的情绪。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温和,笑容也更加真诚,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宁静与祥和。

在一次与同修的交流中,小普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以前,我总是在修行的道路上急切地追寻,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成就。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修行,是一场内心的旅程,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放下。当我们放下了对名相的执着,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才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自在。”同修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也从他的分享中获得了新的启发。

小普知道,自己在这条修行之路上,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前方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智慧等待他去领悟,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他去度化。但他不再感到迷茫和焦虑,因为他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以一颗无执着、无分别的心,去践行佛法,去拥抱生活,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的彼岸 。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