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王翦的故事,道德经之用例
小普与怡宝正坐在老子面前,聆听着教诲。老子说道:“今日,我且给你们讲个故事,以明第六十八章之意。”
“在一个古老的国度,有一位名叫王翦的将军,他英勇无畏,久经沙场,在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以武力和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败,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自我怀疑之中。”
怡宝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问:“那他后来怎样了呢?”
老子继续道:“王翦带着满心的困惑,踏上了寻找智者解惑的路途。在一座云雾缭绕的山中,他见到了一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老者。老者目光平和深邃,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王翦恭敬地向老者诉说着自己的困惑:‘长者,我在战场杀敌无数,向来以武勇为傲,可如今却一败涂地,难道我一直以来都错了吗?’”
小普若有所思地说:“这将军似乎意识到武力并非万能。”
老子点头:“老者微微摇头,轻声说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王翦一脸疑惑,老者便开始耐心解释。‘你虽武力高强,但真正高明的将领不会只依赖武力。就像曾经有一位智者,他身处两国纷争之中,没有一兵一卒,却凭借着对局势的洞察和巧妙的谋略,让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这便是不武而善为士。’”
怡宝歪着头问:“那善战者不怒又是何意呢?”
老子道:“老者又说,‘再看那历史上的一场着名战役,一方的统帅面对敌军的百般挑衅,始终冷静沉着,不被愤怒冲昏头脑。他冷静地分析敌军的弱点,在恰当的时机发动攻击,最终大获全胜。因为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而善战者需时刻保持清醒,此乃不怒而善战。’”
小普接着问:“善胜敌者不与,该怎么理解呢?”
老子回答:“老者还讲道,‘往昔还有一位名将,他从不轻易与敌人正面硬拼。他会先仔细研究敌人的作战风格、兵力部署,然后巧妙地运用迂回战术,或是截断敌军的补给线,或是利用地形设伏,让敌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绝境,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胜利,这就是不与而善胜敌。’”
怡宝又问:“那善用人者为之下呢?”
老子说:“老者最后提及,‘而善用人者,要懂得谦卑。有一位君主,他礼贤下士,不以自己的尊贵地位而傲慢待人。他能看到臣子们的长处,让他们各尽其能,无论是出身低微的谋士,还是勇猛的武将,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国家因此繁荣昌盛,此乃为之下而善用人。’”
小普听后,对怡宝说:“这故事里蕴含的道理好深刻,就像老君说的三宝一样,这不争之德也是一种大智慧。”
怡宝点头称是:“是啊,在生活里若也能如此,定能避免许多纷争与烦恼。”
老子微笑着看着他们,接着说:“王翦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告别老者,回到自己的国家。此后,他不再仅仅依靠武力,而是更加注重谋略和智慧。在面对敌军时,他能克制自己的愤怒,冷静应对。他学会了用巧妙的战术战胜敌人,而不是一味地强攻。在军队中,他也放下了将军的架子,关心士兵,尊重下属的意见,让士兵们都对他忠心耿耿。”
“有一次,邻国来犯,敌军来势汹汹,在边境陈兵列阵,还不断派出使者辱骂挑衅。王翦的部下们都义愤填膺,纷纷请战,想要给敌军一个交训。但王翦只是平静地站在城楼上观望,他仔细分析着敌军的阵型和营地布置,发现敌军后方的粮草供应线路较为薄弱。于是,他派出一支精锐小队,悄悄绕到敌军后方,截断了他们的粮草。同时,他又在城中散布谣言,说国内的援军即将到来,且人数众多。敌军听闻后,人心惶惶。”
小普眼睛一亮:“这就是善胜敌者不与的做法吧。”
老子点头:“正是。王翦没有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巧妙地运用策略,让敌军陷入困境。等到敌军粮草断绝,士气低落之时,他才率领大军出击,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经此一役,王翦的名声传遍四方,他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道德经的智慧。”
怡宝问道:“那他在用人方面又有什么故事呢?”
老子道:“王翦深知善用人者为之下的道理。他在军中广纳贤才,不论出身。有一位年轻的士兵,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智谋过人。王翦发现他的才能后,亲自找他谈话,给予他重要的任务,并且充分信任他。这位年轻士兵受宠若惊,为了报答王翦的知遇之恩,在后来的多次战役中都提出了绝妙的计策,帮助王翦屡立战功。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翦带领着他的军队屡立战功,他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名将,而他始终铭记着老者的话,明白了不争之德的真谛,以谦逊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荣耀篇章,也让国家在他的守护下走向和平与繁荣。”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