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宝恭敬问道:“老君,您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此中真意,我等苦思而未得要领,还望老君垂怜开示。”
老子微微颔了颔首,缓声道:“自古以来,天地便存在于这浩渺宇宙之中,历经漫长岁月却依旧经久不衰。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它们并非仅仅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
天空广袤无垠,它慷慨地布施着雨露与阳光,滋养着世间万物;大地辽阔深厚,默默地承载着万物的生长繁衍,毫无怨言。这些行为都并非出于它们自身的**和需求。
正因为天地具有如此无私的品质,万事万物才会心甘情愿地归附于它们。
也正因如此,天地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天地成为了永恒的象征,让人们对其充满敬畏之情。
无论是山川湖泊、草木鸟兽,还是人类社会,无一不是在天地的庇佑下得以生生不息。”
怡宝蹙眉思索,接着问道:“老君,那圣人效仿天地之后其身,又如何能身先?此理看似矛盾,实难悟透。”
老子轻轻捻须,淡然一笑:“圣人总是谦逊地居于人后,从不争先恐后地去追逐利益。
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德行深厚、光芒四射,所以受到了众人的敬仰和尊重。
也正因如此,圣人才能够身居高位,并引领着众人前行。
这其中的缘由在于圣人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思,反而成就了他们尊贵荣耀的地位。
就好像那广阔无垠的江海一般,它们总是处在地势较低之处,但正因为有着这种善于居下的品德,才使得无数条河流都纷纷归顺于它,最终汇聚形成了其波澜壮阔、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
小普若有所思,问道:“老君,于尘世之中,常人皆有私欲,欲建功立业,欲声名远扬,此与圣人之道相悖,又该如何调和?”
老子目光深邃,望向远方青山:“在这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尘世间,人们往往被**驱使着前行,从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最初那颗纯净的本心。
然而,如果有人能够领悟到天地之间运行的大道,明白个人私欲的界限所在,那么在行事的时候,便能做到先考虑公众利益而后才顾及自身私利。
以一种看似“无所作为”的心态去做那些实际上有所作为的事情,如此这般,也就能逐渐接近那至高无上的道了。
就好比一位优秀的医生,他立志拯救生命、治疗伤病,并非出于对名声和财富的追逐。
但正因为他心怀这样高尚的志向,并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治病救人,最终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众人的赞誉与敬仰,声名远播。
这便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巧妙协调、相互促进的生动体现啊!”
怡宝眼睛一亮,说道:“老君,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放下过度的自我执着,将自身融入更大的天地秩序之中,方能寻得真正的长久与成就?”
老子微微点头:“好啊!看到你能够拥有这样深刻的领悟,实在是令人感到欣慰和欣喜。
这意味着你已经踏入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境界之中。
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可以超越自我狭隘的视野和局限,将自己的心胸扩展到如同广阔无垠的天地一般宽广,时刻心怀天下苍生、心系世间万物的幸福安康,那么即使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个人私利,但实际上这些利益也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到他身上。
这就是所谓大道至简却又深奥微妙之处呀!
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行动当中去亲身感受、体会并且切实地付诸实践才行。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反思总结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修行,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并掌握这种至高无上的智慧真谛。。”
小普与怡宝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道家智慧的新认知与深深震撼。
此刻,他们仿若在老子的引领下,拨开重重迷雾,初窥道家思想那深邃而广袤的天地,亦深感儒道两家思想,虽路向有别,却皆为点亮人类智慧苍穹的璀璨星辰,指引着世人在心灵与行为的修途上不断探索、前行。
老子微微颔首,继续讲道:“既明第七章之理,吾今为汝等讲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怡宝若有所思,问道:“老君,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等境界,凡人实难企及,当如何修行,方能近于此境?”
老子微笑着看向她,说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此乃修行之法也。”
小普接着问道:“老君,水之七善,具体当如何理解与践行?还望老君详示。”
老子轻轻捻须,缓缓说道:
“居善地,即知自身之位,择善而处,不贪高求显,如水流向低处,谦逊而居;
心善渊,乃心若深潭,沉静包容,不为外物所扰,能容万物之相;
与善仁,是待人以仁,慈爱友善,如水利万物,无私而惠;
言善信,即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如水流之恒定,不失其信;
正善治,为政者当以无为而治,公正平和,不偏不倚,如水平之公正;
事善能,做事当尽己所能,顺势而为,如水之随物赋形,发挥其能;
动善时,行动当顺应天时,把握时机,如水之冬凝春泮,应时而动。”
怡宝微微点头,又问道:
“老君,水之不争,为何能无尤?世间之人,多为名利所争,若不争,岂不失去诸多机会?”
老子目光平和,答道:
“争则起纷扰,生怨咎,损自身之德。水之不争,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以其善利万物之行,自然而成其功,故无尤也。
世人若能效法水之德,以不争之心,行利人之事,虽不争名利于前,然其德厚流光,众人自会敬之,机缘自会随之而来,何患失却机会?”
小普和怡宝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道家智慧的深深感悟,仿佛在老子的教诲下,开启了一扇通往更高精神境界的大门。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