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眯了眯眼睛,淡淡一笑:“青禾在洪县待了半年,还是那个倔强脾气啊,一点都没有磨出来。”
想了想,隆武帝又哑然失笑:“青禾在京城虽然是郡主,但谁都知道,这丫头在朕心中的地位,比公主还要高,自然无人敢惹她。”
“在洪县呢,这丫头的才学又高人一等,竟然成为了洪县文坛的领军人物,自然就更加心高气傲。”
“正是这丫头太自负了,所以才会主动刁难周处,才会口出狂言,以至于自己下不了台。”
皇甫济点了点头:“陛下神算,所料丝毫不差,就如同陛下当日就在现场。”
隆武帝哈哈大笑起来:“不是朕神算,而是朕对这丫头的脾气太了解了。”
顿了顿,隆武帝又说道:“这个许世才呢,也算是一个聪明人,借着周处跟青禾搭上关系。”
“看来,许世才早就看出青禾的出身不凡,只是不知她的真正身份。”
“不然的话,嘿嘿,给许世才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唆使周处答应做青禾的老师。”
皇甫济再点了点头,却没再说什么。
隆武帝又往这两张纸扫了一眼,淡淡问道:“这个周处的情况,打探清楚了吧?”
皇甫济拱手道:“回陛下,已经打探清楚。”
“周处,是洪县虎牙乡周家村人,其父周熊。”
“周熊曾经从过军,但兵部备案,却无此人。”
听到这里,隆武帝微微皱眉:“你的意思是,周熊是玄甲军?”
皇甫济点了点头:“回陛下,末将不敢妄言。”
“只是,兵部备案,并无此人。”
“辽城之战的阵亡士兵名单之中,也没有此人。”
隆武帝微微一叹:“十五年前,辽城之战,我大乾三十万兵马,几乎全军覆没。”
“此一战,我大乾由强转弱,一直到今日。”
“此一战,我大乾割不得不让幽云十六州的十二州,也让先帝一直耿耿于怀。”
“那一战,朕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却是听说了其中的惨烈。”
“若是朕记得不错,那一战之后,不知所踪的人足足有一千多吧。”
“而且,这一千多人,几乎全都是戚月山的玄甲军。”
皇甫济拱手道:“陛下英明,确实是这么一个情况。”
“当年,我军大败,戚将军突然失踪,生还的玄甲军也一并失踪。”
“有人说,戚将军投靠了大黎。”
“但十几年过去了,不管是戚将军,还是玄甲军,并无一人出现在大黎,此事也就慢慢被人淡忘了。”
隆武帝轻轻摇头:“戚月山那个人,朕还是很了解的,绝不会背叛我大乾。”
“可惜,先帝听信谗言,将戚月山诛灭三族,只有一岁的幼子在府中护卫的保护下,侥幸逃离,后来也是不知所踪。”
顿了顿,隆武帝问:“爱卿能否确定,那个周熊就是玄甲军的士兵?”
皇甫济摇头道:“陛下恕罪,玄甲军在兵部的名单,已经毁于十五年前的那一场大火了。”
“戚府被抄之时,也没能找到那份玄甲军的名单。”
“末将,实在是无法确认。”
玄甲军是戚月山的部曲,一共三千人。
名单一式两份,戚月山手上一份,兵部有一份备案。
这两份名单都没了,玄甲军士兵的身份,就成了一个谜。
顿了顿,皇甫济又说道:“不过,周熊还有一弟,名叫周虎。”
“而周处从小在周虎家长大,周虎待他视如己出,去年才让周处自立门户。”
“故而,末将觉得,周虎应该知道一些消息。”
皇甫济的意思是,拿下周虎,严刑拷问,探知周熊的消息。
隆武帝想了想,轻轻摇头:“暂时不可打草惊蛇。”
“毕竟,戚月山和玄甲军是否背叛大乾,并无充足证据。”
其实,隆武帝是想收买人心,毕竟戚月山在大乾的军中威望太高了。
玄甲军,更是大乾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不过呢,爱卿倒是可以对周家村,对洪县多一些关注。”
“但凡有任何重要的消息,可随时向朕汇报。”
皇甫济答应下来。
“至于这个周处……”隆武帝再次往那两张纸上扫了一眼,淡淡说道,“单凭这几首洪灾的诗和这几个对联,这周处只能算是小有才华。”
“毕竟,这种诗,我大乾能作出的人,实在太多了。”
“至于这对联嘛,只是小才,算不上大才。”
话音刚落,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进来,双手托着一个圆筒。
“启禀陛下,暗卫有报。”
正常情况下,暗卫有报,都会报到皇甫济的手里。
皇甫济看过之后,会过滤一遍,只将重要的消息向隆武帝汇报。
现在,皇甫济在大乾殿,暗卫就把消息送到这里来了。
皇甫济从太监的手里接过,打开封印,取出一张纸来。
大概扫了一眼,皇甫济说道:“启禀陛下,这也是几首诗,也是出自周处之手。”
又是周处的诗?
隆武帝有些不感兴趣,淡淡说道:“朕就不看了。”
皇甫济再看了一遍:“启禀陛下,其中有一首,似乎与众不同,应该是好诗。”
嗯?
连皇甫济这个武夫都觉得是好诗,应该是很不错的。
隆武帝摆手:“呈上来,让朕看看。”
贴身太监立即快步下了台阶,从皇甫济的手中接过那张纸,又回身上台阶,恭敬地摆在龙案之上。
隆武帝拿起,开始仔细看。
“噢,是抒月的诗词。”
“嗯,这几首诗明显比周处诗会大赛的那几首,水平高多了。”
“或许是洪灾这个题目,确实有些难吧。”
隆武帝看完了前五首,就盯上了第六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立即,隆武帝的眼睛就亮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隆武帝的眼睛更亮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这五个字,一下子就写进了隆武帝的心里。
天底下,还有谁比皇帝更能体会这五个字的艰辛和害怕呢。
不一会儿,隆武帝读完这首词,立即拍案:“此子,有大才。”
“日后,但凡此子再有新作,第一时间送到朕这里。”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