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 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儿童的视角,用“白玉盘”“瑶台镜”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儿童对月亮的天真认知,充满了童趣。

- 中间四句:“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引用了神话传说,想象月亮上仙人、桂树、白兔的情景,进一步丰富了月亮的神秘色彩,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 后六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由前面的浪漫想象转为对现实的影射,“蟾蜍蚀圆影”暗指当时的黑暗势力,而“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则表达了诗人对清平世界的渴望。“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愤和痛苦。

艺术特色

- 浪漫主义色彩: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与仙人、桂树、白兔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奇幻绚丽的艺术世界,体现了李白诗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 借古讽今:表面上是在写月,实际上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和神话故事,来讽喻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 情感跌宕起伏:从儿童对月亮的天真喜爱,到对神话世界的好奇想象,再到对现实的忧虑和悲愤,情感层层递进,跌宕起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当时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如安禄山等势力逐渐膨胀,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社会危机四伏,国家被搞得乌烟瘴气,大唐王朝表面繁荣,实则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 个人背景:李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但在朝廷中,他虽曾一度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未能真正得到重用,且遭受到了权贵的排挤和谗言诋毁。在目睹了朝政的黑暗和社会的乱象后,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现实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借乐府古题《朗月行》创作此诗,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喻。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引发对往昔的怀恋

诗中前半部分对月亮“白玉盘”“瑶台镜”等充满童趣的描写,可能源于李白对年少时纯真岁月的怀念。在政治黑暗、仕途不顺的现实下,诗人借回忆儿时对月亮的美好认知,表达对往昔单纯、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当下的复杂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强化对现实的不满

当时朝政**、社会危机四伏,“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等句,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的黑暗势力,借月的残缺表达对当时社会乱象的批判与不满,抒发了诗人对黑暗政治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李白渴望能像后羿射落九乌一样为国家清除奸佞,实现“天人清且安”,但现实是他遭受排挤,抱负难展。这种创作背景使诗歌后半部分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与无奈。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