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二》杜甫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字词解释
- 徒旅:同行的伙伴,这里指军中的同伴。
- 走马:奔跑的马。
-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 青丝:这里指马缰绳。
- 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 搴(qiān)旗:拔取敌方的军旗。
诗句解析
-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征人离家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对军旅生活的逐渐适应,不再受到同行伙伴的欺负。暗示了征人在艰苦的军旅环境中不断成长,学会了保护自己。
-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征人深知与亲人的骨肉之情难以割舍,但作为男子汉,身处军中,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这两句体现了征人对亲情的眷恋以及对战争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在亲情与使命之间,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描写征人纵马奔驰,甚至解开了马的辔头,手中只轻挑着缰绳,展现出他娴熟的骑马技巧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对骑马场景的生动描绘,刻画出征人在战争环境中锻炼出的高超本领。
-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征人骑着马快速冲下万丈高冈,并且俯身尝试去拔取敌方的军旗。“捷下” 突出速度之快,“万仞冈” 强调地势险峻,“试搴旗” 则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斗志,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积极投入战斗。
诗歌主旨
此诗通过描写征人在军旅中的成长和勇敢表现,展现了战争对人的塑造。一方面体现了征人在艰苦环境中的自我适应与成长,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们为了战争使命,抛却亲情、不惧生死的精神。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环境的残酷,以及对征人命运的影响,在歌颂其勇敢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的无奈。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二》的背景与唐朝当时的军事、社会状况紧密相连:
- 频繁的边境战争:唐朝在唐玄宗时期,积极推行开疆拓土政策,边境战事不断。军队长期处于作战状态,大量士兵被征调至边疆。《前出塞其二》中的征人,便是这众多戍边士兵的缩影。他们远离家乡,投身于漫长而艰苦的战争生活,这使得杜甫有机会深入观察并刻画士兵在战争中的经历与转变。
- 严酷的军旅环境:在当时的军队中,等级制度森严,人际关系复杂 。初入军旅的新兵往往容易受到老兵或同伴的欺辱。随着时间推移,士兵们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学会自保与适应。诗中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便反映了征人在长期军旅生活中的成长与变化,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是杜甫创作该诗的现实依据。
- 社会尚武风气:唐朝时期,尚武精神盛行,社会普遍推崇军人的勇敢与豪迈 。这种风气影响下,士兵们以在战场上展现英勇为荣耀。诗中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对征人勇敢骑射、冒险挑战行为的描述,契合当时整个社会对军人的期待与崇尚,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在诗歌中的体现。
- 对战争与士兵命运的关注:杜甫生活在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的时期,他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极为关注 。通过描写征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心理及命运,杜甫一方面展现士兵的勇敢与无奈,另一方面借此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反映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冲击,《前出塞其二》正是他这种关注与思考的产物。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特定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杜甫《前出塞其二》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对征人成长的感慨:唐朝频繁的边境战争致使大量征人长期离家戍边。在严酷的军旅环境中,征人从初入时可能受人欺侮,到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实现自我保护与成长。杜甫基于这样的背景,在诗中流露出对征人这种成长的感慨,既欣慰于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又无奈于战争对人造成的改变。
对征人命运的同情:征人远离家乡,深知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他们随时面临死亡威胁,不得不割舍亲情。杜甫目睹这种社会现实,对征人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借诗句表达出对他们在战争中被迫承受与亲人分离、生命朝不保夕痛苦的怜悯。
对尚武精神的复杂态度:唐朝尚武风气盛行,诗中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描绘征人展现出的勇敢无畏,正是这种风气的体现。杜甫一方面对征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有所赞赏,肯定他们的勇敢和豪迈;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这种尚武精神背后是无数征人的牺牲以及对百姓生活的破坏,所以在诗歌情感中夹杂着对战争的忧虑和反思,使他对尚武精神的态度更为复杂。
对战争的反思:创作背景中战争频仍、百姓受苦的现实,让杜甫通过描绘征人的经历,深入反思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尽管诗中展现了征人的成长与勇敢,但也暗示了战争对人性、亲情的破坏。这种情感表达反映出杜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