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声色兼备的近景描绘:“两个黄鹂鸣翠柳”,起句从近处着笔,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翠绿的柳树枝条间,两个黄鹂欢快地啼叫着。“两个”明确数量,给人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感;“鸣”字则化静为动,增添了画面的活泼氛围,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听到黄鹂清脆的歌声,看到它们灵动的身姿在柳丝间穿梭。
开阔辽远的远景勾勒:“一行白鹭上青天”,视角随之拉远,描绘出更为开阔的场景。一行白鹭整齐地向青天飞去,“一行”与前句的“两个”相对,一纵一横,一群体一个体,形成鲜明对比。“青天”作为背景,衬托出白鹭飞翔的高远与自由,画面由近及远,境界开阔,色彩上黄、绿、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图景,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
时空交织的画面拓展:“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将视线收回屋内,透过窗户远眺西面的山岭,那山顶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含”字运用巧妙,赋予窗户以包容的姿态,仿佛将西岭的雪景框在窗中,成为一幅天然的画。“千秋雪”则点明时间的久远,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永恒,使画面在空间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时间的维度,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联结现实与想象的伏笔:“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东吴距成都路途遥远,“万里船”不仅表明了空间距离的漫长,还暗示着交通的畅通与商业的往来。这一句将现实与想象相连接,船只的存在让人联想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灵动与遐想,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虽历经战乱,但仍存在着生机与希望。
整首诗短短四句,却描绘出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时空交织的画面,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生动描绘,又蕴含着对时空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杜甫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绝句四首·其三》时,个人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个人生活状态
草堂生活的安稳与创作心境:此诗创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期。经过长期漂泊流离,杜甫终于在草堂获得了相对安定的生活。这种安稳的生活使他的心境趋于平和,能够静下心来细致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心态。在草堂,他每日面对的自然风光成为创作灵感的源泉,诗中对黄鹂、白鹭、西岭雪、门前船等的描写,都源自他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感悟:杜甫一直对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即便历经磨难,这种情怀也未曾改变。在草堂安稳的日子里,他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感悟。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如黄鹂鸣柳、白鹭飞天,让他陶醉其中,激发了他的创作**。他通过诗歌描绘这些美好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展现出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观精神。
社会环境背景
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局势: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这场战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创伤,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家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杜甫心系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尽管在草堂能享受片刻安宁,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担忧着国家的未来。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暗示着尽管历经战乱,交通和商业仍在艰难恢复,透露出一丝社会复苏的希望,也反映出他对国家恢复繁荣的期盼。
成都的地域特点与文化氛围:成都地处西南,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山川秀丽,四季分明,春天的景色尤为迷人,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成都作为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商业往来相对频繁,“门泊东吴万里船”体现了成都在交通和商业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杜甫对成都地域文化的观察与融入,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的创作背景,从个人生活境遇与社会环境状况两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个人生活境遇的影响
安稳生活下的愉悦与赞美:在成都草堂相对安稳的生活,让杜甫摆脱了长期漂泊的困苦,心境平和愉悦。诗中对春日美景的细腻描绘,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鲜明的色彩(黄、翠、白、青)和灵动的画面,传达出他对自然的由衷赞美。这种愉悦之情源于安稳生活带来的安心,使他能全身心投入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展现出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对自然观察入微的感悟与珍惜:长期漂泊后暂得安定,杜甫对生活的细微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珍惜。他细致观察到草堂周围的自然变化,将其融入诗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中望到西岭积雪,体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捕捉。这种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描绘,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饱含着对安稳生活中能享受自然之美的珍惜,表达出历经沧桑后对生活的感恩。
社会环境状况的影响
战乱背景下的希望与期盼:安史之乱虽近尾声,但创伤仍在。杜甫深知国家和百姓遭受的苦难,然而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暗示着交通恢复,商业往来渐起,透露出社会复苏的希望。这一句体现了他对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走向繁荣的期盼,尽管现实艰难,但他在自然与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到希望的曙光,使诗歌在赞美自然之余,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许。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融入与感慨: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让杜甫深受感染。诗中既有对成都春日美景的描绘,又通过“门泊东吴万里船”展现了成都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反映出他对当地文化的融入与认同。同时,这也引发他对国家广阔地域和多元文化的感慨,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既包含对成都生活的喜爱,也有对国家山河与文化的深厚情感。
《绝句四首·其三》因创作背景,情感丰富而深沉,既有个人在安稳生活中的愉悦、对自然的珍惜,又有对社会复苏的希望,还融入了对地域文化的感慨,全面展现杜甫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