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

- 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人用“野草花”“夕阳斜”描绘出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的荒凉、衰败之景。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只有野草在寂寞地生长;曾经繁华热闹的乌衣巷,也被夕阳的余晖笼罩,一片寂寥,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沧桑、落寞的氛围。

- 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在王、谢等豪门大族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却飞入了普通百姓家中。诗人以燕子的栖息变迁,暗示了王谢大族的衰落,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乌衣巷今昔变化的描写,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世的深沉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怀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又多次被贬至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宝历二年(826年),他从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对人生、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途经金陵的所见所闻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历史变迁:金陵是六朝古都,曾经繁华无比,乌衣巷在东晋时是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的聚居地,无比显赫。然而到了中唐时期,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乌衣巷沦为废墟,长满野草。这种历史的巨大变迁,让刘禹锡感慨万千,想要通过诗歌来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 社会现实:中唐时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唐朝国力大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藩镇割据。刘禹锡借古讽今,通过乌衣巷的兴衰,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警示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 文学传统:当时的诗坛盛行咏史怀古诗,诗人常常借历史古迹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刘禹锡受这种文学风气的影响,在途经金陵时,看到乌衣巷的景象,自然也选择以诗歌的形式来怀古伤今,创作了这首《乌衣巷》,成为《金陵五题》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方面

- 仕途坎坷的投射: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而长期被贬,人生的起伏使他在看到乌衣巷的变迁时,更能将自身的沧桑之感融入其中。诗中对乌衣巷昔日繁华不再的感慨,实则也隐含着他对自己仕途从充满抱负到屡遭挫折的无奈与喟叹。

- 人生感悟的抒发:长期的贬谪经历让刘禹锡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面对乌衣巷的今昔巨变时,他借景抒情,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历史变迁方面

- 对繁华消逝的叹惋:金陵曾是六朝古都,乌衣巷更是东晋豪门的聚居地,曾经无比辉煌。但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沦为荒草丛生的废墟。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诗人产生了对历史繁华消逝的深深叹惋之情,在诗中营造出一种浓重的历史沧桑感。

- 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乌衣巷的兴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刘禹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暗示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和历史的车轮,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社会现实方面

- 对现实的隐忧:中唐时期,唐朝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藩镇割据、政治**等,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刘禹锡借乌衣巷的历史变迁,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唐朝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的警示,希望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 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乌衣巷从豪门云集到普通百姓聚居,反映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巨大变化。这让刘禹锡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诗中流露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悲哀。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