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歌赏析

开篇的时空感慨

- 诗的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以两组排比长句发端,如挟天风海雨,营造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诗人将黄河水自天而降、一去不返的壮阔景象,与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急速变化相对比。以河水东流象征时光飞逝,不可逆转,以青丝变白感叹人生短暂,瞬息万变,为全诗奠定了悲壮而又豪迈的基调,抒发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深沉感慨。

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几句诗体现了李白独特的人生观。尽管仕途坎坷,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才华和价值,认为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用途,即便千金挥霍散尽,也能重新获得。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展现出诗人旷达不羁的胸怀,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了千古名句,给无数人以鼓舞和力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则进一步渲染出宴饮时欢乐豪放的氛围,诗人尽情享受当下,传递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洒脱。

借酒抒发愤懑与超脱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借酒浇愁,表达对权贵与世俗的不满。在他看来,那些钟鸣鼎食、富贵奢华的生活并不值得珍视,他宁愿沉醉不醒,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自古以来,圣贤之人往往寂寞无闻,而唯有饮酒作乐之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声名。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贤愚颠倒的愤懑批判,又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傲然之气。“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以曹植为例,曹植才高八斗却壮志难酬,只能在宴饮中寻求欢乐,借此暗示自己与曹植相似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结尾的豪放与悲壮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达到**。即便主人担心钱财不足,诗人却毫不在意,甚至要拿出珍贵的五花马和千金裘去换美酒,与友人一同消解那无尽的忧愁。这种豪放至极的举动,将诗人的愤懑、豪爽、超脱等复杂情感推向极致,在豪放中透着悲壮,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困境的抗争,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将进酒》是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气势豪迈奔放,语言流畅自然,充分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影响

仕途挫折: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天宝元年(742年),他得到唐玄宗征召入京,本以为能施展才华,却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创作诗词以娱乐帝王,无法参与实际政治决策。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因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其政治理想破灭。《将进酒》创作时,距他离开长安已过去八年,仕途的不顺使他内心充满愤懑与无奈,诗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或许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体现出他对仕途失望后,对权贵和富贵生活的蔑视。

人生阅历与交友: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结交了众多朋友,如《将进酒》提到的岑勋(岑夫子)和元丹丘(丹丘生)。他们都是李白志同道合的好友,常一同饮酒作乐、谈诗论道。与朋友相聚的时光,让李白在苦闷的人生中获得慰藉与快乐,也为他创作《将进酒》提供了场景与契机。诗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描绘出与友人宴饮时的欢乐与畅快,反映出朋友间真挚的情谊和不拘小节的豪爽。

思想文化的熏陶

道家思想影响: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由、自然,蔑视世俗的功名利禄与繁文缛节。道家思想中的豁达、超脱,使他在面对人生挫折时,能以一种豪放洒脱的态度来对待。《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体现的自信与旷达,以及“但愿长醉不愿醒”表达的对世俗的超脱,都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反映出他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魏晋风度的感染:魏晋时期文人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常以纵酒放诞的行为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风度。李白对魏晋风度颇为推崇,其诗歌创作常能体现这种精神气质。《将进酒》中借饮酒抒发情感,以及宴饮时的豪放不羁,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魏晋文人纵酒作乐的行为有相似之处,体现出李白受魏晋风度感染,以饮酒为契机,释放内心的情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社会环境的作用

唐代饮酒文化盛行:唐朝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饮酒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和文化活动。无论是宫廷宴会、文人雅集还是民间聚会,酒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饮酒文化为李白创作《将进酒》提供了社会土壤。诗中对饮酒场景的描写,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反映出唐代饮酒之风的豪放与不拘小节,也体现出李白对这种文化的融入与发扬。

文学创作氛围: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之间诗歌创作交流频繁,形成了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李白作为杰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激情高涨。《将进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展现了李白的诗歌才华,同时也符合唐代诗歌豪放飘逸、情感充沛的创作潮流,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具有代表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基于个人经历的情感基调

仕途挫折引发的愤懑与无奈

- 李白仕途的坎坷,从被唐玄宗征召入京的满怀期望,到仅任翰林供奉且最终被“赐金放还”的失意,使他内心积郁了强烈的愤懑。“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直接抒发了他对权贵和富贵生活的不屑,这种不屑背后实则是对自身才华得不到施展、政治理想破灭的愤懑。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借古喻今,以圣贤的寂寞自比,透露出一种无人理解、怀才不遇的无奈,这种无奈在愤懑的情感底色上,增添了一抹悲凉。

友情慰藉下的欢乐与畅快

- 与岑勋、元丹丘等好友的相聚,成为李白苦闷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诗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宴饮氛围,展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与不拘小节。这种相聚的欢乐,是李白在经历仕途挫折后从友情中获得的慰藉,使诗歌在愤懑无奈之中,穿插着乐观畅快的情感,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体现出他在朋友陪伴下暂时忘却烦恼,尽情享受当下的洒脱。

思想文化影响下的情感特质

道家思想赋予的自信与超脱

- 道家思想中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深刻影响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分彰显了他基于道家思想的自信,坚信自己的才华必然有施展之处,物质财富不过是身外之物,失去了还能再来。“但愿长醉不愿醒”则体现出超脱尘世的情感,他试图通过沉醉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超脱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豁达与不羁的特质。

魏晋风度影响下的豪放与放诞

- 李白受魏晋风度感染,诗歌中展现出豪放放诞的情感。魏晋文人以纵酒放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李白亦如此。“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不惜以珍贵之物换取美酒的豪放之举,与魏晋文人纵酒作乐的行为相呼应,将他内心的愤懑、无奈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以一种极为豪放、放诞的方式宣泄出来,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社会环境渲染的情感色彩

饮酒文化烘托的狂欢与放纵

- 唐代盛行的饮酒文化为《将进酒》奠定了狂欢放纵的情感基调。在当时,饮酒是社交与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李白融入其中并加以升华。诗中对饮酒场景的大肆渲染,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劝酒,到宴饮时的豪饮,都体现出饮酒文化影响下的狂欢氛围。这种狂欢放纵并非单纯的享乐,而是李白借酒来释放内心压抑的情感,以狂欢掩盖愤懑,以放纵对抗无奈。

文学氛围激发的创作激情与才情展现

- 唐代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激发了李白的创作激情。在这个诗歌鼎盛的时代,诗人以独特风格和深刻情感展现才华。《将进酒》中,李白凭借其非凡才情,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创作激情使诗歌情感饱满且富有张力,既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对现实的不满,又展现出浪漫主义的豪情,成为其情感表达的有力支撑。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