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十二首·其六十五》李白

《古风·其六十五》李白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

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

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

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

赏析

明珠采出,凸显珍贵

-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位越国的客商,从南方海角采集到一颗明珠,并将其带出。这颗明珠散发着清辉,与海月交相辉映,其价值之高,足以让整个皇都为之倾倒。诗人通过点明采珠地点,细腻描绘明珠的光辉以及强调其价值,极力凸显明珠的非凡与珍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同时以明珠象征贤才,暗示贤才的卓越不凡。

献珠遇冷,揭示昏聩

- “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当越客怀着赤诚之心将明珠献给君主时,君主却手按宝剑,对他充满怀疑。越客无奈之下,只能怀揣着明珠,徒然长叹。此情节的转折,生动展现出越客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心理落差,深刻反映出君主的昏聩无知,不识贤才与珍宝,有力地揭示了社会中贤才不被赏识、报国无门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懑之情。

遭人嘲笑,强化批判

- “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不仅君主不辨真伪,那些以鱼目混充珍珠的人,还对越客加以嘲笑。越客面对这黑白颠倒的情形,内心愈发烦闷忧愁。“鱼目”在这里指代那些无才却妄图冒充贤才之人,他们的嘲笑使越客的处境雪上加霜,进一步强化了社会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乱象,体现了诗人对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以及对越客(象征贤才)遭遇的深切同情,也表达出诗人自身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以越客采珠献珠的经历为线索,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明珠喻贤才,生动展现贤才在现实中遭受的不公与困境,深刻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贤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个人仕途挫折的映射

李白一生怀揣远大政治抱负,渴望像管仲、诸葛亮那样,凭借卓越才能辅佐君主,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 。然而,他的仕途之路极为坎坷。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得唐玄宗征召入京,起初满怀期待,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入京后,他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庆典等创作诗词,以娱乐帝王,并非如他所愿参与朝政。且在宫廷中,李白因性格豪放不羁,蔑视权贵,遭权贵谗言诋毁。最终在天宝三载(744 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这种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巨大落差,与诗中越客采得明珠(象征自身才华),满怀诚意献给君主(象征唐玄宗及朝廷),却遭君主怀疑(象征不被朝廷重用)的情节相契合。诗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正是他自身遭遇的生动写照,借越客的经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表面上繁荣昌盛,但背后已潜藏诸多问题。在人才选拔与任用方面,虽有科举等制度,但官场**、权贵操纵现象严重。真正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可能因不愿阿谀奉承或没有权贵举荐,而被埋没。像杨国忠、李林甫等权臣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打压贤能。诗中“鱼目复相哂”描绘了那些无才却占据高位的小人,对真正贤才的嘲笑与排挤,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贤愚不分、黑白颠倒的不良风气,表达了李白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愤慨。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基于个人仕途挫折的情感抒发

- 怀才不遇的愤懑:李白一心报国,却仕途坎坷,仅任翰林供奉且很快被“赐金放还”。这种经历如同诗中越客献珠,本以为君主会珍视明珠(自身才华),却遭君主按剑怀疑。所以诗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直接抒发了他不被赏识、壮志难酬的愤懑,这种愤懑源于他对自身才能的自信与抱负无法施展的巨大落差。

- 理想破灭的失落:李白渴望在政治舞台大展身手,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但现实的打击,使他的理想如泡影。诗中越客献珠失败,体现了李白理想破灭后的深深失落,“怀宝空长吁”的“空”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种失落感,饱含无奈与痛苦。

- 基于社会现实批判的情感呈现

- 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唐朝当时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存在严重不公,权贵当道,贤才被埋没。诗中“鱼目复相哂”,以鱼目喻无才得势之人嘲笑越客(贤才),生动展现社会贤愚颠倒的不公,表达李白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愤慨,他为真正的贤才鸣不平。

- 对世风日下的忧虑:李白看到社会上充斥着阿谀奉承、排挤贤能的不良风气,深感忧虑。通过诗歌,他揭示这种世风对国家和人才的伤害,期望能改变现状,恢复公正清明的社会环境,其情感中既有对当下风气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