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六十一》李白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赏析
以郢客唱《白雪》引出曲高和寡
-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诗的开篇描绘了一位郢都的客人吟唱高雅的《白雪》之歌,其歌声余韵袅袅,仿佛直飞青天。此句极力渲染《白雪》之歌的高雅美妙,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然而,尽管这歌声如此动听,却只是徒劳吟唱,因为在这世上没有人能够传承它。这里揭示出高雅艺术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即曲高和寡,无人欣赏与传承,表达出诗人对高雅文化不被世人重视的惋惜之情。
对比《巴人》,凸显世俗喜好
-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诗人接着假设,如果演唱通俗的《巴人》之歌,附和的人竟会多达数千。“巴人”代表通俗的、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与高雅的《白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世俗之人大多喜欢通俗易懂的东西,而对高雅艺术缺乏理解和欣赏能力,反映出当时社会审美倾向的世俗化。
表达无奈与叹息
-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面对这种高雅艺术无人问津,通俗艺术却备受追捧的局面,即使想要发声也无济于事,只能徒然叹息,心中充满凄凉。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对高雅文化不被认可的现状感到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审美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高雅文化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将高雅的《白雪》之歌与通俗的《巴人》之歌的境遇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曲高和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高雅文化不被重视的惋惜、无奈与悲哀之情,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社会文化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但从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整体风格来看,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目睹了社会的种种现象后,借古讽今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也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批判和思考。
例如,李白曾渴望入仕,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却在长安遭遇挫折,后又经历安史之乱,卷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流放等。这些经历都可能影响他的创作,使他在诗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壮志未酬的悲愤
李白一生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仕途坎坷。这种经历可能使他在诗中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如诗中若有对英雄人物不得志的描述,实则是他自身遭遇的映射,表达了对现实中怀才不遇的愤懑。
对现实的批判
当时社会表面繁荣,实则矛盾暗生。李白在游历和入仕过程中,目睹了种种社会问题。这可能使他在诗中通过对古代某些现象的描绘,来批判当时的现实,如对权贵的骄奢、政治的**等进行含蓄的讽刺,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人生的孤独与迷茫
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孤独前行,经历诸多挫折后,难免会产生孤独与迷茫之感。这种情绪可能会融入诗中,使诗歌流露出一种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以及在茫茫世间独自求索的孤独。
对理想的执着坚守
尽管遭遇重重困难,李白始终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创作背景中的种种磨难,反而更坚定了他内心的执着,这种执着也会在诗中有所体现,如通过对古人坚守理想的赞美,来表明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将坚持初心,继续追求理想的决心。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