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二》李白
蓐收肃金气,西陆弦海月。
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
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
天寒悲风生,夜久众星没。
恻恻不忍言,哀歌逮明发。
赏析
描绘秋景,营造氛围
- “蓐收肃金气,西陆弦海月。”诗的开篇点明时令,蓐收是司秋之神,他使秋天充满肃杀的金气。“西陆”指秋天,此时弦月如弓,悬于海上之空。此句通过对秋神、季节和月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肃杀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 “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秋蝉在台阶和长廊处哀号,诗人因这秋景而触物伤情,忧愁难以停歇。秋蝉的哀鸣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悲凉之感,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与秋景相融合,情景相生,突出了内心的忧虑之情。
感慨时光与命运
- “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诗人感慨美好的时光究竟在哪里呢?世间的大运也如同风云变幻,忽然沉沦。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叹,以及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忧虑。“良辰”的消逝与“大运”的沦忽形成呼应,强化了生命的无常感。
- “天寒悲风生,夜久众星没。”天气寒冷,悲风骤起,随着夜色渐深,众多星星也隐没不见。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寒冷、黑暗的夜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迷茫。寒夜、悲风、星没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无奈。
抒发悲痛,长夜悲歌
- “恻恻不忍言,哀歌逮明发。”诗人内心悲痛,不忍诉说,只能以悲歌来度过漫漫长夜,一直唱到天亮。“恻恻”一词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深,而“哀歌逮明发”则将这种悲痛之情推向极致,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忧愁痛苦中彻夜难眠的状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
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悲痛之情,体现了李白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 政治:可能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政治上可能存在着**、权力争斗等问题,国运有衰落之象,如诗中“大运有沦忽”或许就暗示了这种社会的变化。
- 文化:当时诗坛存在着绮靡的风气,而李白倡导复古,以《古风》组诗来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回归古朴、纯真风格的追求,这首诗也是其复古创作理念的体现。
个人背景
- 人生经历: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但却历经坎坷,四处漂泊。写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或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阶段,面对秋天的景象,触景生情,感慨时光流逝、命运无常,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 思想状态: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等影响,追求自由、自然,面对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困境,可能产生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诗中通过悲秋等情绪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和对未来的迷茫。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时光易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 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使李白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天秋木叶下”描绘出秋天木叶飘落的景象,借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感,暗示社会与人生都在不断变化,如同季节更替般不可逆转。
- 个人坎坷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无常有深刻体会,诗中的悲秋之情,实则是他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短暂的悲哀,在时光的流逝中,他的理想尚未实现,却已历经沧桑,更添无奈与惆怅。
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无奈
- 李白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诗中流露出的忧愁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悲叹,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沉忧安可任”直接表达了他内心沉重的忧愁无法排解。
- 文化上的复古追求与当时绮靡诗风的矛盾,也让他在诗歌创作中感到孤独,他以古朴的风格写诗,却可能不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所理解,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深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孤独。
对命运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
- 道家思想影响下,李白对命运有着独特的思考,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困境,他在诗中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处,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充满了迷茫之感。
- 个人的漂泊经历使他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我心与秋风,飘飖逐海云”以秋风、海云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漂泊无依和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将何去何从,在时代的洪流中只能随波逐流。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