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李白
玄风变太古,道丧无时还。
扰扰季叶人,鸡鸣趋四关。
但识金马门,谁知蓬莱山。
白首死罗绮,笑歌无时闲。
绿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颜。
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苍苍三株树,冥目焉能攀。
赏析
感慨世风衰败,道德沦丧
- “玄风变太古,道丧无时还。”诗的开篇便感慨淳朴自然的远古之风已经改变,道德沦丧,一去不复返。“玄风”指代远古时期的淳朴风尚,“太古”描绘了那个理想的时代。诗人认为当下社会风气偏离正道,往昔的美好道德无法回归,表达出对世道变迁的深切忧虑。
刻画世人追名逐利之态
- “扰扰季叶人,鸡鸣趋四关。但识金马门,谁知蓬莱山。”描绘了末世之人在鸡鸣时分就纷纷奔向四方的关隘,只为追逐名利。他们只知道金马门(汉代宫门,是学士待诏之处,代指仕途显达),却不知道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代表着超凡脱俗的境界)。“扰扰”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世人忙碌奔波、追逐名利的混乱状态,与对蓬莱山所代表的超脱境界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以及对精神超脱的忽视。
- “白首死罗绮,笑歌无时闲。”这些人一生都在追求华丽的服饰,直到白发苍苍死去,还整日不停地欢笑作乐。此句进一步刻画了世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和世俗欢乐,在追名逐利中虚度一生,毫无精神追求的可悲形象。
讽刺世人不重养生与精神追求
- “绿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颜。”人们嘲笑金丹仙药,只知贪恋美酒,美丽的女子也因不注重养生而容颜凋零。这两句体现了世人对养生和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忽视,只注重眼前的物质享受,导致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损耗,突出了诗人对这种短视行为的讽刺。
批判所谓“大儒”的虚伪
- “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那些所谓的大儒们,拿着金椎,在诗礼之间雕琢粉饰。表面上他们遵循诗礼,实则可能是为了谋取私利而虚伪地装点门面,批判了当时一些打着儒家旗号,却背离儒家真正精神的人。
- “苍苍三株树,冥目焉能攀。”“三株树”在传说中是仙境之物,诗人感慨在这样的世风下,人们闭上眼睛,又怎能攀登到象征超凡境界的三株树呢,即世人在如此堕落的世风下,已无法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再次强化了对世风日下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世风衰败、世人追名逐利、不重养生与精神追求以及所谓“大儒”虚伪行径的描写,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道德风尚和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唐朝社会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统治阶层内部**严重,权贵们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政治黑暗。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加剧,贫富差距悬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社会风气方面,人们追名逐利,沉迷于酒色歌舞,道德沦丧,传统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危机四伏。
- 个人背景:李白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渴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拯救社会于危机之中。但他在官场中却屡屡受挫,虽曾被唐玄宗召入京城,任供奉翰林,但不久就因权贵的谗言而被排挤出京,“赐金放还”。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李白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无奈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社会的**黑暗,使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权贵的批判与讽刺。如“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揭露了权贵们用财富买笑作乐,而贤才却只能过着贫苦生活的社会现实,体现出他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愤慨。
- 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燕雀占据高枝,鸳鸯凤凰却只能栖于荆棘的意象,暗示小人得势、贤才受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混乱的忧虑。
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 李白自身的怀才不遇,使其在诗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渴望像大鹏一样“抟摇直上九万里”,但现实却是被排挤出京,所以诗中充满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
- 人生的坎坷经历,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困境,他感到孤独无依,“孤英坠危石”以孤花坠落危石的意象,象征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尽管社会黑暗、个人受挫,但李白心中依然怀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所以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表达了他渴望能够有机会施展才华,为国家消除隐患,实现社会安定的理想。
- 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使诗歌在忧愤中蕴含着一种豪迈的气概,体现了李白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理想的坚守。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