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赏析
- 首联:“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以鹦鹉起笔,点明鹦鹉洲因鹦鹉而得名,为下文的吊古伤今做铺垫。
- 颔联:“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借鹦鹉西飞,暗示祢衡被杀,而芳洲之树依旧青青,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对祢衡的怀念。
- 颈联:“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兰叶飘香,桃花锦浪,景色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悲苦形成强烈对比。
- 尾联:“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诗人以迁客自居,徒然极目远望,借孤月之问,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悲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 对祢衡的痛惜:诗中提及鹦鹉洲因祢衡作《鹦鹉赋》得名,以鹦鹉来暗指祢衡,通过“鹦鹉西飞陇山去”等句,暗示祢衡的离去,表达了对祢衡才高却遭杀害的痛惜之情。
- 自身的悲愤与无奈:李白以祢衡自比,联想到自己一生坎坷,虽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屡遭流放,如“迁客此时徒极目”一句,借祢衡的遭遇抒发了自身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与无奈。
- 内心的孤寂:诗中描绘了明媚的春景,却以乐景写哀情,“长洲孤月向谁明”一句,通过孤月这一意象,烘托出诗人作为迁客的孤寂心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之感
全诗意境浑融,情感深沉,通过对鹦鹉洲的描写,将历史与现实、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鹦鹉洲》创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经过一冬的巴陵之游后回到并滞留在江夏。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以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但命运多舛,先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又因卷入永王李璘事件被流放夜郎。在江夏,诗人览胜访友,面对鹦鹉洲这一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的江夏名胜,想到祢衡恃才傲物,先后辗转于曹操、刘表和黄祖处,最终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的悲惨遭遇。李白疏旷豪放,常以祢衡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虽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屡遭流放,心中充满了对祢衡的同情以及对自身际遇的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鹦鹉洲》,借景抒情,吊古伤今。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引发共鸣: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命运坎坷,先是被“赐金放还”,后又因永王李璘事件被流放夜郎。而祢衡恃才傲物,最终被黄祖杀害。李白以祢衡自比,由祢衡的不幸遭遇联想到自身的坎坷际遇,借对祢衡的痛惜,抒发自己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 烘托心境:诗人创作此诗时虽已遇赦,但仍滞留江夏,内心孤苦。诗中描绘的鹦鹉洲春景明媚艳丽,如“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以乐景衬哀情,更鲜明地烘托出诗人作为“迁客”的孤寂和悲苦,大好春光徒增其内心的索寞。
- 增添韵味:鹦鹉洲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这一历史背景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诗人通过描写鹦鹉洲,将历史与现实相连,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意境浑融,韵味悠长。
点击弹出菜单